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平湖上,鸣桹仍动桨。
丁丁入波心,澄澈和清响。
鹭听独寂寞,鱼惊昧来往。
尽水无所逃,川中有钩党。
白话文翻译:
整天在平静的湖面上,桨声依旧在水中响动。
“丁丁”的水声回荡在水波之中,清澈而和谐。
白鹭静静地听着,显得格外孤独;
鱼儿在水中惊慌地游动,似乎不知来去的方向。
水面没有什么可以逃脱的,河中早已被钩子所困。
注释:
- 鸣桹:指桨划水时发出的声音。
- 丁丁:形容水波荡漾时的声音。
- 澄澈:水清澈透明。
- 鹭:一种鸟,通常指白鹭,常在水边栖息。
- 昧:模糊、无知的意思,这里指鱼儿对周围环境的不了解。
- 钩党:指钓鱼的钩子,暗指鱼已被捕捉的命运。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湖面与钓鱼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渔具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皮日休,字梦云,号青原,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诗人通过描写渔夫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可能是在一次钓鱼时的灵感。
诗歌鉴赏:
《鸣桹》一诗,描绘了渔人在平湖上钓鱼的生动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诗开头的“尽日平湖上,鸣桹仍动桨”,展现了湖面平静的美,桨声则打破了宁静,营造出一种活泼的氛围。接着“丁丁入波心”,不仅描绘了水波荡漾的声响,也显示了水面的清澈。随后,白鹭的孤寂和鱼儿的惊慌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静谧与动荡并存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渔具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诗人对渔夫生活的观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透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尽日平湖上,鸣桹仍动桨:整天在湖面上,桨声不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渔夫生活画面。
- 丁丁入波心,澄澈和清响:水波的声音清脆动听,展现出湖水的清澈。
- 鹭听独寂寞,鱼惊昧来往:白鹭静静伫立,显得孤独,同时鱼儿因惊慌而四处游动。
- 尽水无所逃,川中有钩党:水面没有地方让鱼儿逃走,暗示钓鱼的无情和捕捉的必然。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水波的声音“丁丁”化,使其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如“鹭听独寂寞,鱼惊昧来往”,形成和谐的音韵。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渔具和湖面的情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活的变幻无常。
意象分析:
- 水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不可捉摸的命运。
- 白鹭:代表孤独和静谧,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 鱼:隐喻生存的挣扎,暗示生命在自然法则下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鸣桹”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桨划水声
C. 风声 -
诗中白鹭的状态是怎样的?
A. 热闹
B. 孤独
C. 快乐 -
“鱼惊昧来往”中“昧”的意思是?
A. 明亮
B. 迷糊
C. 清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歌子》:张志和的渔歌,描写渔夫生活的乐趣。
- 《江雪》:柳宗元的诗,展示了孤独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与皮日休的《鸣桹》相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更侧重于壮阔的景象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皮日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