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鹿亭》

时间: 2025-01-10 23:17:16

鹿群多此住,因构白云楣。

待侣傍花久,引麛穿竹迟。

经时掊玉涧,尽日嗅金芝。

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鹿群多此住,因构白云楣。
待侣傍花久,引麛穿竹迟。
经时掊玉涧,尽日嗅金芝。
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白话文翻译:

这片鹿群多在这里栖息,因而在白云下搭建了栖息之处。
我在花旁等待我的伴侣,羚羊在竹林中缓缓穿行。
经过一段时间在玉涧边打水,整天嗅闻着金芝的芬芳。
我坐在石窗下,竟然忘却了自己已然成为仙人。

注释:

  • 鹿群:指生活在山林中的鹿,象征与自然和谐共处。
  • 白云楣:白云下的栖息处,形容自然环境优美。
  • 伙伴:在这里指朋友或伴侣,强调等待的心情。
  • 引麛:引导羚羊,表现出柔和的自然景象。
  • 掊玉涧:掬水于玉涧,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 金芝:指一种珍贵的草本植物,象征机遇与美好。
  • 成仙:隐喻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典故解析:

本诗采用了隐逸和田园诗的传统,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鹿、花、竹、玉涧等意象都蕴含着道家追求的自然哲学,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5年-883年),字阮,号丘壑,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他的作品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鹿亭》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画面,然而深入分析则可以发现其背后深刻的哲理。诗中描写的鹿群、白云、花竹、玉涧与金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而诗人则在这一切中恬淡自适,似乎已然与世隔绝,达到了成仙的境界。

这首诗的意境悠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引麛穿竹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生灵的悠然自得,而“尽日嗅金芝”的情景则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一句“成仙自不知”则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反思,诗人似乎在此时此刻忘却了自我,沉浸于自然的洒脱与自由中。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融合了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透漏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显示出一种超脱和超越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鹿群多此住:这里的“鹿群”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安宁。
  2. 因构白云楣: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依恋。
  3. 待侣傍花久: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等待,暗示友谊与自然的交融。
  4. 引麛穿竹迟: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悠然。
  5. 经时掊玉涧: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享受。
  6. 尽日嗅金芝:指向诗人对自然芳香的陶醉。
  7. 为在石窗下:石窗象征着一种宁静的居所。
  8. 成仙自不知:隐喻达到了心灵的超然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鹿比作诗人与自然的灵性结合。
  • 拟人:自然景物如“引麛穿竹”赋予了生命。
  • 对仗:诗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鹿群:代表自然的灵动与和谐。
  • 白云:象征自由与恬静。
  • 金芝:象征珍贵与美好,暗含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鹿群多此住”的意思是?

    • A. 鹿群在这里栖息。
    • B. 鹿群在远方。
    • C. 鹿群在城市。
  2. “引麛穿竹迟”的意象主要表现什么?

    • A. 自然的静谧。
    • B. 生活的忙碌。
    • C. 离开城市。
  3. 诗中的“成仙自不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超然。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与宁静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孤独的体验。
  • 《春晓》:强调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情感基调略显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皮日休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