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夜坐》

时间: 2025-01-25 10:51:11

山林分老不求官,梅月窗深耐坐寒。

浮世人如春梦乱,明朝事作宿缘看。

膝边镫火心相符,眉里杯盘量自宽。

睡去醒来朝复暮,百年如此是平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林分老不求官,梅月窗深耐坐寒。
浮世人如春梦乱,明朝事作宿缘看。
膝边镫火心相符,眉里杯盘量自宽。
睡去醒来朝复暮,百年如此是平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山林中老去、不求功名的淡泊态度。在梅花的映照和月光的照射下,独自坐在窗前,忍耐着寒冷的夜晚。世间的浮华就像春梦一样混乱,而明天的事情就像宿命般等待着去看。膝边的火光和心灵相契合,眉宇间的酒杯和盘子让人感到宽慰。睡去醒来,早晨变成了傍晚,百年如此,生活就显得平安而宁静。

注释:

  • 山林:指山中森林,象征隐逸的生活。
  • 不求官:不追求仕途和名利。
  • 梅月:梅花与月亮,暗指寒冷的冬季,梅花在冬天开放。
  • 浮世:喧嚣的世俗生活。
  • 春梦乱:形容人生纷繁复杂,像春日的梦境一样不真实。
  • 镫火:火灯,指膝边的炉火,象征温暖。
  • 量自宽:心胸开阔,心态宽容。
  • 百年如此是平安: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长久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诗作而留名。其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注重自然景物,体现出对清淡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在喧嚣的社会中,诗人选择隐居于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享受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诗歌鉴赏:

《次韵夜坐》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山林中静坐,反思人生的意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对心境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生活的领悟。开头的“山林分老不求官”便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诗人选择了隐居而非追逐功名,令人感受到一种脱俗的宁静。

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环境,梅花与月光交相辉映,窗外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浮世人如春梦乱”,诗人指出人生的复杂与无常,强调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接受。随后的“膝边镫火心相符”,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安宁与温暖,暗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内心的宁静是多么的宝贵。

最后一句“百年如此是平安”,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诗人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不求名利,只求内心的安宁。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林分老不求官:表示诗人年老后宁愿隐居在山林中,而不追求官职和名利。
  • 梅月窗深耐坐寒:描绘了寒冷的夜晚,诗人独自在窗前耐心等候,梅花和月光映照在窗内。
  • 浮世人如春梦乱:世间的人生就像春梦一般,混乱而不真实。
  • 明朝事作宿缘看:明天的事情只是过去缘分的延续,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 膝边镫火心相符:膝边的火光和内心的温暖相互映照,表现出一种和谐的感觉。
  • 眉里杯盘量自宽:眉宇间的酒杯和盘子,代表着生活的富足与心态的宽广。
  • 睡去醒来朝复暮:日夜交替,生活的循环。
  • 百年如此是平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无常,追求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梅月”与“窗深”,“明朝”与“宿缘”,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将人生比作春梦,形象地表达了对世俗的感慨。
  • 意象:使用“山林”、“梅月”、“镫火”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了生活的本质是内心的平安与和谐。

意象分析:

  • 山林:象征隐逸与自由,代表远离世俗的理想生活。
  • 梅月:梅花与月光的结合,传达出孤寂与清雅之美。
  • 膝边镫火:象征温暖与安宁,表现诗人内心的和谐。
  • 百年:象征时间的悠久,表达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不求官职
    C. 喜欢热闹

  2. “浮世人如春梦乱”中“春梦”比喻什么?
    A. 美好的未来
    B. 复杂的人生
    C. 甜蜜的回忆

  3. 诗中提到的“膝边镫火”象征什么?
    A. 冷酷无情
    B. 内心的温暖
    C. 繁忙的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陈著的《次韵夜坐》,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而陈著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