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

时间: 2025-01-11 08:01:57

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省中何忽有崔嵬,
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
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
胜势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

白话文翻译:

在省中,忽然见到了崔嵬的山峦,
六幅生绡上的画面徐徐展开。
只需指点,便能知道岩石的所在,
登上高处,新作的使君也随之而来。
我对雅致的情怀更倾向于画中的丹青,
胜利的气势也随之回旋在笔墨之间。
更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浮现在眼前,
一江春雪静静地倾洒在离堆之上。

注释:

  •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巍峨的样子。
  • 生绡:一种薄而透明的丝织物,这里指画上的生动景象。
  • 指点:指示、指明。
  • 使君:指的是使者或官员,这里可能是指画作的欣赏者。
  • 雅怀:高雅的情怀或情趣。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工笔画。
  • 杜郎:指的是杜甫,著名的唐代诗人。
  • 离堆:这里可能指代一个地名或意象,表现出远离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以其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出色的政治改革而闻名,倡导变法,努力改善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诗中描绘了与友人一起欣赏画作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反映出他内心的雅致情怀。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绘画和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全诗以描绘高耸的山峦入手,通过“崔嵬”的形象引出一场视觉的盛宴。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画作的生动场景,表现出对艺术的尊重与欣赏。

诗中“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表达了他在高处俯瞰的开阔心境。接下来的“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则进一步深化了对艺术的热爱,表现出他对画作中所蕴含的情感的共鸣。

最后,诗中提到的“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杜甫的诗句与春雪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与文学的热爱,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省中何忽有崔嵬:突然在省中见到高耸的山峰,设问引起注意。
  2. 六幅生绡坐上开:生动的画作在眼前展开,色彩鲜明。
  3. 指点便知岩石处:只需简单指点,就能识别岩石的位置。
  4. 登临新作使君来:攀登高处,欣赏新作的使君也接踵而至。
  5. 雅怀重向丹青得:对雅致的情怀更倾向于绘画作品。
  6. 胜势兼随翰墨回:胜利的气势也与书法的笔墨相互交融。
  7. 更想杜郎诗在眼:更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历历在目。
  8. 一江春雪下离堆:春天的雪花轻轻落在离堆之上,营造出静谧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比作高耸的崔嵬,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如“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
  • 意象:通过具体的山水、画作和诗句,形成生动的意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高雅的情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过去文学巨匠的敬仰,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崔嵬:象征高峻的理想与追求。
  • 生绡:代表艺术的生动与美好。
  • 丹青:象征绘画艺术的精致与高雅。
  • 杜郎:代表文学的深邃与历史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崔嵬”意指: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耸的山峰
    C. 平坦的草地

  2. “雅怀重向丹青得”中的“丹青”指的是: A. 诗歌
    B. 绘画
    C. 音乐

  3. “更想杜郎诗在眼”中的“杜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人文,但风格上有所不同。王安石的诗作更倾向于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观和艺术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两者在诗歌的意境上相互辉映,体现了宋唐时期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王安石与其时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