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山》

时间: 2025-01-11 12:47:14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白话文翻译:

在云中隐约可见一点鲍山的青翠,向东望去能使双眼明亮。如果说人心如同矛戟般锋利,那么在山前怎会有叔牙城这样的和平之地呢?

注释:

  • 云中:指云雾之中。
  • 鲍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诗人想象中的山。
  • 东望:向东看。
  • 两眼明:形容视野清晰,心情舒畅。
  • 人心是矛戟:比喻人心的险恶和攻击性。
  • 叔牙城: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的封地,这里象征和平与仁义。

典故解析:

  • 叔牙城: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以贤德著称,与管仲并称“管鲍之交”。叔牙城可能指鲍叔牙的封地,这里用以象征和平与仁义的社会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并称“曾欧”。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仁义的向往,通过对鲍山的描绘,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可能感受到了人心的险恶和社会的动荡,因此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仁义的深切向往。首句“云中一点鲍山青”,通过“云中”和“一点”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希望。次句“东望能令两眼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明和远见。后两句通过对比“人心是矛戟”和“山前那得叔牙城”,深刻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社会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中一点鲍山青:这句诗描绘了在云雾中隐约可见的鲍山,青翠的颜色给人以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2. 东望能令两眼明:向东望去,视野开阔,心情舒畅,双眼明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欣赏和内心的愉悦。
  3. 若道人心是矛戟:这句诗通过比喻,指出人心的险恶和攻击性,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4. 山前那得叔牙城: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仁义的向往,叔牙城象征着理想中的和平社会。

修辞手法:

  • 比喻:“人心是矛戟”,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心的险恶和攻击性。
  • 对比:通过“人心是矛戟”和“山前那得叔牙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和平与仁义的向往。诗人通过对鲍山的描绘和对人心的批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意象分析:

  • 鲍山:象征着清新和宁静,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 叔牙城:象征着和平与仁义,是诗人理想中的社会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鲍山”象征着什么? A. 清新和宁静 B. 险恶和攻击性 C. 动荡和不安

  2. 诗中的“叔牙城”象征着什么? A. 和平与仁义 B. 险恶和攻击性 C. 动荡和不安

  3. 诗中的“人心是矛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曾巩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和平与仁义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巩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