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丈岗头路,沧凉步夕阳。
石芒轻放屦,草荚紧牵裳。
深紫猴揸熟,疏红马蓼荒。
牧儿良得意,吹笛下牛羊。
白话文翻译:
在百丈高的岗头小路上,沧凉的微风伴随着我走向夕阳。
我轻轻地放下鞋子,草荚紧紧地牵着我的衣裳。
深紫色的猴子在熟透的果实旁玩耍,疏散的红色马蓼在荒野上生长。
牧童心情愉悦,吹着笛子,驱赶着牛羊回家。
注释:
- 百丈岗头:指百丈高的山岗,岗头是山顶或小山的意思。
- 沧凉:形容风景的清冷,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 石芒:指一种植物,可能指生长在石头上的草。
- 草荚:是指草的荚果或种子。
- 深紫猴:指一种颜色较深的果实,可能是某种果树的果实。
- 马蓼:一种水生或湿生植物,常见于荒地。
- 牧儿:指牧童,也就是放羊的孩子。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牧童生活,反映出宋代诗人关注自然、生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子君,号澹庐,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傍晚,诗人漫步于乡间,感受到夕阳西下时的自然美景与宁静的牧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牧童生活的羡慕。
诗歌鉴赏:
《夕阳》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诗的开头“百丈岗头路,沧凉步夕阳”便将读者引入一个高耸的岗头,夕阳的余晖洒在路上,伴随着微凉的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石芒轻放屦,草荚紧牵裳”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自然中的植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轻松自在的步伐,体现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深紫猴揸熟,疏红马蓼荒”进一步丰富了这幅画面,通过生动的色彩和形象,展现了自然的丰饶与生机。而最后一句“牧儿良得意,吹笛下牛羊”则将整个场景推向高潮,牧童的快乐与自然的和谐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突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时光的珍视,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丈岗头路:描绘出高耸的岗头,营造出空间的开阔感。
- 沧凉步夕阳:步行在夕阳下,感受到微凉的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石芒轻放屦:轻松地将鞋子放下,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放松。
- 草荚紧牵裳:草荚的牵引,暗示着自然的束缚与与人之间的互动。
- 深紫猴揸熟:生动描绘自然中的生物,体现生命的活力。
- 疏红马蓼荒:荒野中的植物,反映出自然的生生不息。
- 牧儿良得意:牧童的快乐心情,象征着人们与自然的和谐。
- 吹笛下牛羊: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色彩描绘,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赋予植物和动物以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岗头:代表高远与开阔,象征着追求与向往。
- 牧童:象征纯真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丈岗头路”指的是:
- A. 高大的山岗
- B. 一条河流
- C. 一片森林
- D. 一座城池
-
“沧凉步夕阳”中的“沧凉”意指:
- A. 温暖
- B. 清冷
- C. 热烈
- D. 明亮
-
诗中描绘的牧童是:
- A. 忧伤的
- B. 快乐的
- C. 生气的
- D. 疲惫的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洪咨夔的《夕阳》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洪的诗更侧重于人和自然的互动,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和内心的感受。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