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时间: 2025-01-10 18:56:09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牧童
作者: 吕岩 〔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牧童的生活画面:草地延绵,铺展六七里,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笛音。牧童傍晚归来,吃饱了饭,太阳落山后,他仍然穿着蓑衣,躺在明亮的月光下。

注释:

  • 草铺:草地铺展。
  • 横野:横亘的原野。
  • 笛弄:吹奏笛子。
  • 晚风:傍晚的风。
  • 饱饭:吃饱了饭。
  • 黄昏:日落时分。
  • 蓑衣:用草或竹子制成的雨衣。
  • 卧月明:在明亮的月光下躺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岩,唐代诗人,生于盛唐,常以自然和田园生活为题材,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田园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农村生产生活景象生动而富有活力,诗人通过描写牧童的日常生活,表达对自由自在、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牧童》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展现了牧童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乐趣和宁静。全诗结构简练,意境清新,给人以深刻的田园情怀。开头两句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绘了一幅广阔的草原图景,草地的延展和微风中的笛声交织出一种和谐的乡村景象,体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牧童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归来后的饱饭,暗示着辛勤的劳动带来的满足感,而“蓑衣卧月明”的画面则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状态,仿佛在告诉我们,简单的生活也能带来无尽的快乐与满足。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出一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绘了开阔的草原,展现出自然的广袤与美丽。
    2.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传来的笛声,增添了诗的悠闲气氛。
    3.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吃饱饭后,暗示了勤劳的生活。
    4. 不脱蓑衣卧月明:在宁静的月光下,牧童显得放松而自在。
  • 修辞手法:

    • 比喻:草地与广袤的原野形成对比,突显农村的宁静。
    • 意象:笛声、蓑衣、月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恬静的乡村氛围。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乐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草原:象征着广阔和自由。
  • 笛声:代表着自然的音乐与生活的乐趣。
  • 蓑衣:暗示着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的是: A. 草原的广阔
    B. 河流的蜿蜒
    C. 山峰的高耸
    D. 城市的喧嚣

  2. 牧童在黄昏后做什么?
    A. 继续放羊
    B. 吃饱饭后躺下
    C. 回家赶集
    D. 钓鱼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乡村四月》 by 翁卷
  • 《田园乐》 by 王维

诗词对比:
吕岩的《牧童》与王维的《鹿柴》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更多体现了山水之美,而吕岩则偏重于生活的平淡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