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其十七》

时间: 2025-01-11 07:57:11

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

白话文翻译:

随便拿忠臣与芳草相比,却不知道谗言之口就像椒兰一样生长。

注释:

  • 漫取:随便取、任意比较。
  • 忠臣:忠诚于君主、国家的臣子。
  • 芳草:形容忠臣的美德像芳香的草一样。
  • 谗口:指恶意中伤、诽谤的言辞。
  • 椒兰:一种香草,这里用来比喻谗言的滋生。

典故解析:

这首诗的背景反映了古代政治环境中忠臣与谗臣之间的对立。诗人通过对比忠臣与谗口,表达了对忠臣被误解和谗言泛滥的无奈与哀叹。历史上无数的忠臣在权臣谗言面前遭受误解,这是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号止庵,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词,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晏殊的政治生涯之中,时值宋代初期,朝政纷争、谗言四起。忠臣的处境愈发艰难,诗人以此表达对忠良之士的同情及对谗言的愤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两句,传达出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人性思考。诗人将忠臣比作芳草,既是赞美其品德的高洁,也暗示其脆弱的处境。忠臣的存在像芳草一样需要呵护和珍惜,而谗口则如椒兰般繁茂,令人烦恼。诗中蕴含了对忠臣的赞美与对谗言的指责,反映出古代政治中忠诚与阴险的对立。

此外,诗的用词考究,意象鲜明,彰显了晏殊的文学才华。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忠臣的孤立无援和谗言的猖獗,呼唤人们对忠诚与正直的珍视。整首诗简练而富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取忠臣比芳草:随意将忠臣与芳草相比,表面上是赞美,实际上却反映出对忠臣境遇的漠视。
  • 不知谗口起椒兰:不明白谗言就像椒兰一样不断滋生,暗示谗言对忠臣的威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臣比作芳草,谗口比作椒兰,形象生动。
  • 对仗:两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晏殊对忠诚之士的关心与对谗言盛行的不满,强调了在政治风云中忠臣的艰难处境与谗言的危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臣:象征忠诚、正直。
  • 芳草:代表美好、高洁的品德。
  • 谗口:象征阴险、恶意的言辞。
  • 椒兰:暗喻谗言的蔓延和滋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忠臣”比作什么? A. 芳草
    B. 椒兰
    C. 竹子

  2. 诗中“谗口”象征什么? A. 忍耐
    B. 恶意中伤
    C. 忠诚

  3. 诗人对忠臣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批评
    C. 漠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晏殊 vs. 苏轼:两位诗人都关注忠诚与谗言,但苏轼更侧重于历史的宽广与个人的感悟,而晏殊则更直接地描绘了忠臣的苦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晏殊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