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山吟
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
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
行随出洞水,回别缘岩竹。
早晚重来游,心期瑶草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游玩的情景:清晨吟唱游仙的诗,傍晚唱起采薇的歌。作者躺在白石上,仰卧在云端,山中停留了十五天。行走时水流伴随,告别时竹林依依。早晚都希望能再来游玩,内心期盼那瑶草的绿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游仙诗:描绘神仙游乐的诗歌。
- 采薇曲:指的是《采薇》这首古诗,描绘采集薇菜的场景和情感。
- 卧云:形容人躺在云端,极富诗意,表达一种悠闲的状态。
- 白石:指白色的石头,可能是诗人休息的地方。
- 十五宿:表示在山中住了十五天。
- 洞水:山洞中的水,清澈见底。
- 岩竹:生长在岩石上的竹子,具有自然的清幽气息。
-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象征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典故解析
- 游仙:古代文人常以山水为题材,追求超然的境界,游仙象征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采薇:出自《诗经》,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琐事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叙事诗和乐府诗。
创作背景
《出山吟》创作于白居易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动荡的政治背景下,白居易选择隐居,表达了他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出山吟》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透过清晨与傍晚的对比,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两句,勾勒出一天的生活轮廓,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卧云坐白石”,则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仿佛诗人已与自然融为一体。
诗中提到“山中十五宿”,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珍惜与享受。后面“行随出洞水,回别缘岩竹”则描绘了山中清流与竹林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最后“早晚重来游,心期瑶草绿”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心中怀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山水田园的生活画卷,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充满了渴望与向往的情感,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情感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咏游仙诗:早晨吟唱描绘神仙生活的诗,表现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 暮歌采薇曲:傍晚唱起描绘采薇的歌曲,显示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 卧云坐白石:躺在云彩上,坐在白石旁,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山中十五宿:在山中住了十五天,暗示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沉浸。
- 行随出洞水:行走时伴随流出的山洞水,体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回别缘岩竹:告别时与岩石旁的竹子依依惜别,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
- 早晚重来游:早晚希望能再次来游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渴望。
- 心期瑶草绿:心中期待瑶草的绿意,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游仙的乐趣,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如竹子)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朝咏”与“暮歌”,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期待,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自由与虚无,表达诗人的心境。
- 白石:代表稳定与宁静,是诗人安身之所。
- 洞水:清澈而流动,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纯净。
- 岩竹: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岩石则代表了永恒与稳定。
- 瑶草:代表理想与美好,象征诗人内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朝咏游仙诗”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 C. 对人世间的无奈
- D. 对政治的批判
-
“卧云坐白石”中的“白石”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理想
- B. 诗人的安身之所
- C. 自然的美好
- D. 诗人的朋友
-
诗的最后一句“心期瑶草绿”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失落
- B. 渴望
- C. 绝望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叟》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出山吟》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白居易更侧重于游玩的悠闲状态,而王维则更强调秋天的宁静与孤独。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