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云送儿女至昭亭见寄》
时间: 2025-01-10 23:16: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岩岩昭亭山,度岁一再行。
吾亲在其下,有路如砥平。
风物岁时佳,岂问楚与荆。
胡为不得往,使我涕泗横。
出身备王官,敢自颓家声。
圣皇察庶狱,小大必以情。
哀矜且勿喜,死当使之生。
念昔栖闽陬,孤童共营营。
菽水曾几何,青紫望一经。
弟兄亦云幸,假节仍专城。
别离乃频有,仆奴费邀迎。
安仁赋閒居,要自贤西征。
板舆日欢侍,儿女森在庭。
岂比隔山岳,空书问安宁。
薄田右负郭,不归定谁令。
壮士志中原,边尘暗幽并。
拟蹑冒顿居,端谋渭南耕。
书生复何事,三入老承明。
应知当馈叹,廊庙资扶倾。
忍作寒蝉喑,愿为威凤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昭亭山的壮丽,诗人感叹岁月流逝,自己的亲人在山下,路途如同磨砺的石头般平坦。山水风光迷人,何必去问楚国与荆国的事呢?为何不能前往?这使得我泪流满面。出身于王官之家,怎敢让家族声名下滑?圣皇关心百姓的冤屈,大小事务必需以情相待。悲哀与喜悦应当并存,死亡也应使得生命延续。想起在闽地栖息的往昔,孤独的孩童们共同努力。种豆与水稻的日子曾几何时,青紫的理想等着一经的成就。兄弟们也感到幸运,假节日时仍然专注于城中事务。离别频繁,仆人们费劲心思来迎接。安仁赋闲居,想要自我贤良地西征。每天欢侍的日子,儿女们在庭院中热闹。岂能与山岳隔离,空有书信问候安宁。薄田在郭的右侧,不归来又能指望谁呢?壮士的志向在中原,边疆尘土暗淡而幽深。打算隐居冒顿,端谋在渭南耕作。书生又能做些什么呢?三次入朝,老成持重。应知当感叹,朝廷的庙宇也需要扶持。忍受着寒蝉的寂静,愿做威凤高鸣。
注释:
- 岩岩:形容山势雄伟、巍峨。
- 度岁:经过一年又一年。
- 如砥平:像磨刀石一样平坦,这里形容道路平坦。
- 哀矜:悲哀与怜悯。
- 菽水:指种豆和灌溉水稻,象征农田生活。
- 薄田:指土地贫瘠。
- 寒蝉:比喻孤独的境地。
典故解析:
- 昭亭:山名,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可能与宋代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
- 楚与荆:古代的两个国家,象征着对远方的思念与牵挂。
- 安仁:指安定与仁爱,这里引申为安定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通过诗歌表达对家国、亲情的思念与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儿女时,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昭亭山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族、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家庭生活图景。通过对“风物岁时佳”的感叹,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又因不能与亲人相聚而感到无奈,泪水横流,情感深沉。诗中对国家的关切与个人的理想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意识与人文关怀。最后,诗人以“愿为威凤鸣”的豪情结束,使整首诗在感伤中透出一丝希望与追求,展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岩昭亭山,度岁一再行。:描绘昭亭山的雄伟,感叹时间的流逝。
- 吾亲在其下,有路如砥平。:亲人在山下,路途平坦,暗含对家庭的思念。
- 风物岁时佳,岂问楚与荆。:自然风光迷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胡为不得往,使我涕泗横。:因无法前往亲人身边而感到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路如砥平”比喻道路的平坦。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亲情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昭亭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
- 寒蝉:象征孤独与寂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昭亭山”象征什么?
- A. 雄伟与希望
- B. 贫瘠与孤独
- C. 忧愁与悲伤
-
诗人为何感到悲伤?
- A. 因为不能回家
- B. 因为与亲人分离
- C. 因为时光流逝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与韩元吉同样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韩元吉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家庭生活的描绘。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怀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