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29: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岩跨层巅,一径入苍翠。
三休彻上头,却立睨平地。
当年宝藏兴,中夜出光气。
至今石缝裂,篝火尚能记。
盈虚谁可测,开阖神自秘。
空房有残僧,骨冷夜无寐。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山岩跨越层层山巅,一条小路通向苍翠的林间。
三次休息在山顶,却停下来俯视平地。
当年宝藏兴盛,深夜时分散发出光芒。
如今石缝依旧裂开,篝火的余温尚能追忆。
盈虚变化谁能测量,开启与合拢的奥秘自有神秘。
空房里有一位残留的僧人,骨骼冰冷在夜里无法入眠。
注释:
- 高岩:高耸的岩石。
- 苍翠:形容树木青翠欲滴。
- 三休:指三次停留休息。
- 宝藏:指当年隐秘的珍宝。
- 光气:指光辉、光芒。
- 石缝:石头之间的缝隙。
- 盈虚:指事物的变化、起伏。
- 神自秘:指事物的奥秘由神灵掌握。
- 残僧:指留下来的和尚。
- 骨冷夜无寐:形容寒冷的夜晚无法入睡。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了许多古典意象,比如“高岩”、“宝藏”等,暗示了隐秘与寻觅的主题。诗中提到的“宝藏兴”,可能指代历史上某个宝藏的传说,而“空房有残僧”则暗示了孤独与静谧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在古诗词创作上颇具才华,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北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迁使得诗人常常感到孤独与迷惘,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南涧 其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高山、苍翠、宝藏和和尚等意象的描绘,传递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自然恒久的感慨。开篇的“高岩跨层巅”,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更是对人生的隐喻,象征着在高峰之上,个人的渺小与卑微。
“三休彻上头,却立睨平地”,诗人通过自身的行走,反映出对平凡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停下来俯视平地,产生了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当年宝藏兴,中夜出光气”,这一句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往昔,暗示着历史的辉煌与现在的凋零,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
在后续的“盈虚谁可测,开阖神自秘”中,诗人表现出对宇宙规律的无奈与敬畏。最后一句“空房有残僧,骨冷夜无寐”则以孤独的身影结束,暗示了对生命的无尽思考与孤独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忧伤的氛围。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与情感的表达上,展现了韩元吉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岩跨层巅,一径入苍翠:描绘高耸的山岩和通向绿色森林的小路,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壮丽景象。
- 三休彻上头,却立睨平地:描述在山顶的停留与俯视,表达对高处的思考。
- 当年宝藏兴,中夜出光气:提到曾经的辉煌与神秘的宝藏,暗示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 至今石缝裂,篝火尚能记:石缝的裂开与篝火的余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延续。
- 盈虚谁可测,开阖神自秘:探讨宇宙规律的不可知与神秘。
- 空房有残僧,骨冷夜无寐:以孤独的僧人结束,强调孤独与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盈虚”比喻人生的变化。
- 对仗:如“高岩”与“平地”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出深厚的哲理。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历史与宇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 高岩:象征着人生的高峰与挑战。
- 苍翠:代表着生命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宝藏:隐喻历史的辉煌与财富的追寻。
- 篝火:象征着记忆与温暖。
- 残僧:反映出孤独与思索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岩跨层巅”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高耸的山岩
- B. 平坦的土地
- C. 深邃的海洋
-
“盈虚谁可测”中的“盈虚”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的增减
- B. 生命的起伏
- C. 天气的变化
-
诗中提到的“残僧”代表了什么?
- A. 孤独与思考
- B. 财富与繁华
- C. 自然与和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了高山与自然的壮丽。
- 王维的《鹿柴》,展现了山水与人文的和谐。
诗词对比:
- 韩元吉与李白的山水诗风格的对比。李白的作品多表现豪放与奔放,而韩元吉则更注重细腻与哲理,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提供关于宋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详细分析。
- 《古代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解读与分析,适合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