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初奉寄海虞山北声九皋上人
杖锡虞山北,春风忆旧游。
翠厓云每集,丹壑水争流。
染翰超怀素,哦诗继惠休。
何当上湖夜,相与汎扁舟。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刚刚开始,我将这首诗寄给海虞山北的声九皋上人。
我手持拐杖,走在虞山北,春风吹来让我想起了往昔的游玩。
翠绿的山崖上云雾缭绕,红色的山谷中水流湍急。
我用笔墨描绘超越怀素的境界,吟诵的诗句承接惠休的风雅。
何时我们能在湖边的夜晚,携手泛舟而游呢?
注释:
- 杖锡:手持的铁杖,常用于道士或修行者。
- 虞山:指的是海虞山,诗人所游览的地方。
- 翠厓:形容山崖的青翠。
- 丹壑:指红色的山谷,常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 染翰:用笔墨作画或写诗。
- 怀素:指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草书著称。
- 惠休:指唐代诗人惠士,因其高雅的诗歌而受到赞誉。
- 汎扁舟:泛舟,指乘小船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瓒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和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初,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借此机会寄情于友,表达对旧游的怀念与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李瓒的《春初奉寄海虞山北声九皋上人》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杖锡虞山北,春风忆旧游”点明了时节和地点,简洁而直接地传达出诗人对往昔游玩的怀念。诗中“翠厓云每集,丹壑水争流”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令人陶醉。在“染翰超怀素,哦诗继惠休”中,诗人自谦以自己的诗才来比拟怀素与惠休,显示出对文学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敬仰。结尾“何当上湖夜,相与汎扁舟”更是寄托了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愿景,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隐含了对友情的渴望。李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春天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杖锡虞山北:手持锡杖,走在虞山北,表明诗人游历的地点。
- 春风忆旧游:春风拂面,让人回忆起往日的游乐时光。
- 翠厓云每集:山崖上常有云雾聚集,描绘自然的美丽。
- 丹壑水争流:山谷中水流激荡,生动地描绘出水流的急促。
- 染翰超怀素:用笔写诗超越了怀素,表达对书法和诗的敬仰。
- 哦诗继惠休:吟诵的诗句承接惠休的风雅,体现对古代诗人的崇敬。
- 何当上湖夜:何时我们可以在湖边的夜晚相聚。
- 相与汎扁舟:一起乘小船游玩,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染翰”比喻书法和诗的创作。
- 对仗:如“春风忆旧游”和“翠厓云每集”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往昔友谊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传达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带来温暖与回忆。
- 翠厓: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 丹壑: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奔放。
- 扁舟:象征着自由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瓒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杖锡虞山北”中的“杖锡”指的是什么?
- A. 手杖
- B. 书法
- C. 酒杯
- D. 画笔
-
诗中提到的“翠厓”代表的是什么?
- A. 山崖
- B. 河流
- C. 树木
- D. 云彩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瓒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但李瓒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友人的期待,而王维则更注重秋天的静谧与思索。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诗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瓒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