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秋月》
时间: 2025-02-04 16:5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秋月
作者: 张崇光
碎影筛金,圆轮碾玉,是谁七宝同修。
桂花香满,如镜一奁浮。
照破情天闷碧,秋云净匹练全收。
天知否无涯遥夜,圆得到离愁。
湾头。三十六,应知有客,吹笛渔舟。
爱银蟾千里,伴我吟秋。
诵到坡仙水调,乘风去欲上琼楼。
还多恐嫦娥避客,不为个人留。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秋月下的景象,影子像金子般闪烁,月亮圆如碾玉,令人猜想是哪个仙人修炼的七宝。桂花的香气弥漫开来,像一面镜子浮在水面上。月光照破了那沉闷的情思,清秋的云彩像匹练一样收尽。长空无边的夜晚,似乎只有那圆月可以消除离愁。岸边,三十六位客人应该知道,有人正在吹笛子,渔舟轻荡。月亮如银蟾蜍千里相伴,我吟唱着秋天的诗。吟诵到坡仙的水调,乘着风想要飞上琼楼。可是又担心嫦娥会避开游子,不愿意为我停留。
注释
- 碎影筛金:影子在月光下闪烁,像金子般辉煌。
- 圆轮碾玉:比喻月亮圆润如玉,形象生动。
- 七宝同修:指的是神话中仙人修炼的宝物,象征着美好与珍贵。
- 桂花香满:表示秋天的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 情天闷碧:形容忧愁的心情如同沉闷的天空。
- 匹练:形容秋云的细腻和轻柔。
- 银蟾:指月亮,形象化地称之为银色的蟾蜍。
- 坡仙: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因其与月亮有关的诗作而被称为坡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崇光,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情感视角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满庭芳 秋月》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受到月光和自然景色的启发,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浓厚的乡愁和对生活的哲思。
诗歌鉴赏
《满庭芳 秋月》是一首充满秋意与思乡情的词作。诗人在月光下,细腻描绘了桂花的香气与秋云的清丽,生动地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好。全词通过对月亮和桂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诗的开头以“碎影筛金,圆轮碾玉”引入,既形象又富有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提到的“桂花香满,如镜一奁浮”,则将香气与月光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美。接下来,诗人以“照破情天闷碧”表达了内心的苦闷与对月的渴望,表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
在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时,诗人提及“三十六,应知有客,吹笛渔舟”,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渔舟与笛声勾勒出一个宁静的秋夜场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最后,诗人以“还多恐嫦娥避客,不为个人留”收尾,既是一种自我调侃,也反映出对月亮的敬畏与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碎影筛金:通过影子的闪烁来表现夜晚的美丽。
- 圆轮碾玉:比喻月亮的完美,传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
- 桂花香满:桂花的香气在夜空中弥漫,增强了秋天的氛围。
- 照破情天闷碧:月光照亮了压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烦恼。
- 秋云净匹练全收:秋天的云彩清澈,寓意一切都归于平静。
- 天知否无涯遥夜:仰望星空,感叹夜晚的无尽和孤独。
- 圆得到离愁:月亮的圆满象征着对离愁的抚慰。
- 湾头:指水边,描绘了宁静的环境。
- 三十六,应知有客,吹笛渔舟:描绘夜晚的宁静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 爱银蟾千里,伴我吟秋:月亮成为了诗人的陪伴,抒发思乡情怀。
- 诵到坡仙水调:提到吟诵李白的诗,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 乘风去欲上琼楼:渴望通过诗歌的力量达到理想的境界。
- 还多恐嫦娥避客,不为个人留:想象月亮中的嫦娥,表达对月亮的恭敬和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喻为“银蟾”,形象生动。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情感,似乎在避开游子。
- 对仗:如“桂花香满”和“如镜一奁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月、桂花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
- 桂花:代表秋天的丰收与温馨。
- 秋云:象征宁静与清澈的心境。
- 渔舟:代表生活的平淡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圆轮碾玉”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 A. 桂花
- B. 月亮
- C. 渔舟
-
“还多恐嫦娥避客”中的“嫦娥”象征着什么?
- A. 亲人
- B. 美好事物
- C. 孤独
-
诗中提到的“坡仙”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白居易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 《秋夕》 杜牧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张崇光的《满庭芳 秋月》都以月亮为主题,但李白更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思乡情,而张崇光则在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中融入了自然景观,展示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歌选》
以上内容为对《满庭芳 秋月》的全面解析与学习框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