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
西轩草诏暇,松竹深寂寂。
月出清风来,忽似山中夕。
因成西南梦,梦作游仙客。
觉闻宫漏声,犹谓山泉滴。
白话文翻译:
在禁中值班闲暇之际,西轩的草木显得格外清幽,松竹之间寂静无声。月光洒下,清风徐来,忽然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山中的黄昏。因而我做了一个西南方向的梦,梦中成了一位游仙的客人。醒来时听到宫中漏水的声音,竟然还以为是山泉的滴落。
注释:
- 禁中:指皇宫内,特指皇帝的禁苑。
- 寓直:值班,守夜。
- 诏暇:诏令的闲暇,指放松的时间。
- 清风:清新的风,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 宫漏声:指宫中漏水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游仙”意象,可能与道教思想有关,古代文人常常向往超脱的生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此诗通过梦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仕途坎坷但才华横溢,主张文学应服务于社会,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担任地方官职期间,闲暇之际,他在禁中写下这一首,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境地的追求。
诗歌鉴赏:
《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是白居易在闲暇时写就的一首诗,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西轩的草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动人,这种自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诗人通过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游仙”生活的向往,梦中的他仿佛化身为一个游仙,游走于人间与天界之间。梦醒之后,宫中的漏水声又将他拉回现实,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无奈与理想的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感慨,充分体现了白居易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轩草诏暇:在西边的轩阁中,草木显得悠闲,暗示诗人处于一种闲适的状态。
- 松竹深寂寂:松树和竹子在夜色中显得特别安静,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月出清风来:明月升起,清风徐来,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
- 忽似山中夕:突然感觉仿佛置身于山中的黄昏,表明诗人心境的超脱。
- 因成西南梦:因此,诗人做了一个西南方的梦,体现出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梦作游仙客:在梦中,变成了一位游仙,象征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 觉闻宫漏声:醒来后听见漏水的声音,暗示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 犹谓山泉滴:还以为是山泉的滴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忽似山中夕”,通过比喻将梦境与真实世界进行对比。
- 拟人:如“觉闻宫漏声”,使无生命的声音具有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与梦游的理想,表现了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他在现实中面对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松、竹: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月、清风:象征着理想境界的美好与超然。
- 漏声、山泉:代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仙”指的是什么? A. 一个历史人物
B. 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C. 宫廷生活的描述
答案:B -
诗人醒来时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A. 山泉滴水声
B. 宫漏声
C. 风声
答案:B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描写宫廷生活
B. 向往自然与理想生活
C. 记叙个人经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白居易更注重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而王维则更强调山水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