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至七字诗(赋得诗)》

时间: 2025-01-11 02:41:46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诗
白居易

诗。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歌的绮丽与奇妙。明亮的月夜,花瓣飘落之时,诗歌既能带来欢笑,也能引发别离的伤感。它能引起金石的怨恨,吟唱出鬼神的悲哀。天下的事物似乎只应我所爱,世间唯独你能理解我的心情。自从与都尉告别苏句后,便到了司空赠送白辞。

注释

字词注释:

  • 绮美:美丽而华丽。
  • 瑰奇:奇特而珍贵。
  • 别离:分别、离别。
  • 金石:指金属和石头,比喻坚硬的东西。
  • 鬼神:指鬼怪与神灵。
  • 都尉:古代官职,负责军务。
  • 司空:古代官职,主管水利等事务。
  • 白辞:即白话文,表达清晰明白的辞句。

典故解析:

  • 苏句:指苏轼的诗句,表现了对离别的伤感。
  • 送白辞:指送别时的言辞,表达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诗歌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而为人熟知。他一生创作大量诗作,主题广泛,涉及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的晚期,他在官场上经历了起伏,内心对诗歌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交织,形成了对人生、友情和别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赋得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情感而受到广泛赞誉。诗中通过对诗歌本质的描绘,展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多重功能:它能引人欢笑,也能唤起离愁。尤其是在“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一句中,诗人以金石和鬼神的形象,深化了诗歌所承载的情感深度,令人感受到诗歌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人生苦乐的真实写照。

此外,诗中提到“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表达了诗人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似乎在诉说着即使情感再深,仍有许多无法与人分享的孤独。最后的自我感慨,若隐若现地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与友谊变迁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与艺术的交织中,展现了白居易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与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具有深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绮美,瑰奇。:开篇直接表述诗歌的美丽与奇特。
  • 明月夜,落花时。:特定的时间地点,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诗歌的双重性,既能带来快乐,也能引发伤感。
  •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诗人将诗歌比作一种能引发复杂情感的力量。
  •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表达了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
  •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回忆与友人的离别,感慨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比作金石与鬼神,增加了情感的厚度与深度。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关系,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诗歌的描写与自我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别离的无奈与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清澈与宁静,也常常与思念与离愁相联系。
  • 落花: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逝去。
  • 金石:代表坚韧与深刻的情感。
  • 鬼神:象征着无法言说的悲伤与超自然的情感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月夜”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寂静与思念
    C. 喜悦

  2. “天下只应我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感
    B. 自信
    C. 快乐

  3. 这首诗主要讨论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友情与别离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写了月夜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涉及对亲人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在处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上各有千秋,白居易更侧重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李白则以豪放的情感表达为主。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白居易诗文鉴赏》
  2. 《唐诗三百首》
  3. 《古诗词背诵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