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大梁诸友》
时间: 2025-04-28 13:32:2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大梁诸友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分竹守南谯,弭节过梁池。
雄都众君子,出饯拥河湄。
燕谑始云洽,方舟已解维。
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
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
云树怆重叠,烟波念还期。
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
白话文翻译:
在南谯的竹林边守卫,节日时我过了梁池。
在雄伟的都城中,众多的君子们在河边送别我。
燕子在空中嬉戏,刚刚传来好消息,
小船已经解开了缆绳,准备启航。
一切都因水路顺畅,只见山川如飞驰般掠过。
昨天我在睢阳停留,今晚又在符离宿营。
云树重重叠叠,烟波缭绕使我思念未来的相聚。
我们相互勉励在各自的事业上,天下间仍需辛勤劳作的士人。
注释:
- 分竹:指的是用竹子作为材料,可能是指修建竹篱笆或其他设施。
- 南谯:南边的城门,象征守卫的地方。
- 弭节:放下节奏,指不再拘泥于节制,可能暗指放松或欢庆。
- 雄都:指都城,形容都市的雄伟。
- 饯:送别,饯行的仪式。
- 燕谑:指燕子在空中嬉戏,形容轻松愉快的氛围。
- 方舟:小船,指船只准备出航。
- 重叠:形容云和树的层叠,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
- 怆:悲伤,形容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性情洒脱,诗风清新自然。曾任官职,后因政治风波而辞官归隐,晚年游历各地,创作了大量诗词。
创作背景:
《寄大梁诸友》创作于韦应物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诗中描绘了旅途的风景,以及与友人相处的愉快时光,反映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送别图景,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提到守卫南谯和过梁池,带出一种离别的氛围。接着描绘了雄都众君子的送别场景,传达出一种热烈与温情。燕子的嬉戏和小船的解缆,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自由,诗人在此时此刻感受到的轻松愉快。接下来的旅途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山川的奔腾与风水的顺遂,使得离别的愁绪也被淡化。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与对朋友的勉励,让整首诗充满了温暖与向上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分竹守南谯:描绘了诗人守卫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弭节过梁池:放下节制,表示轻松的态度。
- 雄都众君子:突出了都城的繁华与君子的风范。
- 出饯拥河湄:送别的情景生动而感人。
- 燕谑始云洽:轻松的嬉戏,寓意着愉快的气氛。
- 方舟已解维:小船启航,象征新的旅程。
- 一为风水便:顺利的水路,象征生活的顺遂。
- 但见山川驰: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流动的美感。
- 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表达行程的流动,时间的推移。
- 云树怆重叠:景物重叠,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烟波念还期:思念未来的相聚,情感真挚。
- 相敦在勤事:鼓励朋友在各自的事业上努力。
- 海内方劳师:表达对天下士人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送别比作自然景色,增强情感。
- 拟人:燕子的嬉戏让景物生动,表现出轻松的气氛。
- 对仗:如“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同时也彰显了生活中的希望与奋斗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清雅。
- 河:寓意流动与生命的长河。
- 山川:自然的壮丽,象征美好。
- 云树:重叠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烟波:象征朦胧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谯”主要指什么?
- A. 北方的城门
- B. 南方的城门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植物
-
诗中“云树怆重叠”的意思是?
- A. 云和树重重叠叠
- B. 云和树很低
- C. 云和树很高
- D. 云和树没有关系
-
诗中提到的“小船已解维”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小船被锁住了
- B. 小船准备出发
- C. 小船已经沉没
- D. 小船不见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赠花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送别的情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物表现离别的伤感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韦应物传记及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