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八月潮》
时间: 2025-01-11 14:50: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丁椎碎烂银堆,注作东南水一杯。
秋半忽疑天外雪,夜深俄听月中雷。
大鹏击浪惊龙卧,老蜃嘘云误燕来。
日日涛头多拱北,至尊元在郁箫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八月潮的壮观景象。诗的开头描绘潮水如同碎银般闪烁,水流向东南一处如同满杯的水。秋天的一半时分,忽然让人怀疑天空中飘落的是雪;夜深时分,突然听到月中雷声。大鹏在海浪上飞翔,惊醒了沉睡的龙;而老蜃吐出的云雾,误导了燕子的归来。潮水每天都在猛击,潮头多是向北的,至高无上的帝王正坐在郁箫台上。
注释:
- 五丁:古代传说中的神灵,传说能招潮。
- 椎碎:形容潮水的猛烈,像被打碎的银子。
- 月中雷:月夜中传来的雷声,象征自然的力量。
- 大鹏:传说中的大鸟,象征着力量和自由。
- 蜃:传说中的一种海兽,能吐云雾。
- 拱北:潮水的方向,指向北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字子贞,号澹然,宋代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钱塘八月潮》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海上贸易繁荣,钱塘江潮水壮观,是当时诗人常常歌颂的主题。诗中不仅描绘了潮水的壮丽,更隐含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钱塘八月潮》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与自然的神秘。开头的“五丁椎碎烂银堆”,将潮水的壮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随后的“秋半忽疑天外雪,夜深俄听月中雷”,则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夜晚的雷声在月光下显得尤为神秘,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与震撼。
诗中“大鹏击浪惊龙卧,老蜃嘘云误燕来”描绘了潮水的激荡与风云变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理解。大鹏与龙的形象,象征着力量与威严,而蜃与燕则代表着温柔与灵动,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为丰富。
末尾的“日日涛头多拱北,至尊元在郁箫台”,不仅将潮水的方向与帝王的象征联系在一起,也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五丁椎碎烂银堆”:潮水猛烈如同打碎的银子,给人以视觉冲击。
- “注作东南水一杯”:表现潮水流向,形象且生动。
- “秋半忽疑天外雪”:秋天的潮水让人误以为是雪,展现自然的变化。
- “夜深俄听月中雷”:月夜中传来的雷声,增添了神秘感。
- “大鹏击浪惊龙卧”:大鹏飞翔在浪上,惊醒了龙,象征着力量。
- “老蜃嘘云误燕来”:老蜃的云雾使燕子迷失方向,表现自然的变化。
- “日日涛头多拱北”:潮水的方向向北,展现自然的规律。
- “至尊元在郁箫台”:暗指至高无上的权力,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碎银堆”比喻潮水的壮观。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特征,如“大鹏击浪”。
- 对仗:如“日日涛头多拱北”与“至尊元在郁箫台”。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钱塘江的潮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类渺小的反思,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意象分析:
- 潮水:象征着力量与变化,表现自然的壮观。
- 大鹏:象征自由与力量,表现自然的威严。
- 蜃与燕:代表温柔与灵动,表现自然的神秘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五丁椎碎烂银堆”中的“五丁”指的是什么?
- A. 神灵
- B. 人类
- C. 动物
-
诗中提到的“老蜃”有什么特征?
- A. 会飞的鸟
- B. 吐云雾的海兽
- C. 水中的鱼
-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雪
- B. 潮水
- C. 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类关系。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自然壮美。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自然景象,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表现人文情怀,后者则强调自然之壮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