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

时间: 2025-04-27 17:22:40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

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词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杨柳春风三月三,
画桥芳草碧纤纤。
一双燕子归来后,
十二红楼卷绣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三月三日春风拂面,杨柳轻摇,绿草如茵;画桥上芳草碧绿而细腻。等到成双的燕子归来之后,红楼里的人们已经卷起了绣帘,似乎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注释

  • 杨柳: 指杨树和柳树,春天时枝条柔软,象征生机。
  • 春风: 春天的风,温暖和煦,给人以希望。
  • 三月三: 指农历三月三日,是春天的节气。
  • 画桥: 精美的桥梁,通常指装饰华丽的桥。
  • 芳草: 形容草木繁茂,芳香四溢。
  • 碧纤纤: 碧绿而细腻,形容草木的娇嫩。
  • 一双燕子: 指一对归来的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
  • 红楼: 形容华美的楼阁,通常指女子的居所。
  • 卷绣帘: 是指将绣花的帘子卷起,暗示美好的生活场景。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春风”、“燕子”等形象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代表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具体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及人情世态,风格清新细腻,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季,可能是在春天的某个节日,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欢愉,反映出宋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春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开篇用“杨柳春风三月三”一句,营造出一种春日温暖的氛围,杨柳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使人感受到春的柔和与生机。接着“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画桥和芳草的结合,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这个春意盎然的场景中。

最后两句“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通过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真正到来,而红楼中的女子则似乎在期待着春天的美好生活,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春天的盎然生机和生活的美好,使人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杨柳春风三月三”:描绘了春天的季节,杨柳在春风中摇曳。
    • “画桥芳草碧纤纤”:展现了春日的美丽景色,画桥和碧绿的芳草相映成趣。
    • “一双燕子归来后”:燕子归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机勃勃。
    • “十二红楼卷绣帘”:红楼中的女子似乎在等待,卷起绣帘体现出对春天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杨柳春风”与“一双燕子”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展现了对称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杨柳: 象征春天的生命力。
  • 春风: 代表温暖与希望。
  • 燕子: 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的开始。
  • 红楼: 代表生活的富足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月三”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季
    • B. 春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画桥芳草碧纤纤”中的“碧纤纤”形容的是?

    • A. 柳树
    • B. 芳草
    • C. 燕子
    • D. 红楼
  3. 诗中的红楼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贫困
    • B. 富贵与美好生活
    • C. 战争与动乱
    • D. 自然的破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陈允平的《春词》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杜甫更关注战争带来的影响,而陈允平则更多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则通过音乐来表达春夜的氛围,与《春词》的静谧自然形成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