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时间: 2025-01-25 22:55:55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作者: 赵嘏 〔唐代〕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冷的秋天早晨,云雾弥漫,天色渐明,汉朝的宫阙在高秋的时节显得格外动人。天边残星几颗,孤雁横穿过塞外,楼上有人靠着栏杆,吹响了长笛。院中半开的菊花静静盛开,岸边的红衣莲花在秋风中凋零,令人感到忧愁。此时,正是鲈鱼最美的季节,但诗人却无法归去,只能空戴南冠,仿佛成了楚国的囚徒。

注释:

  • 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形容天气阴冷清晰。
  • 凄清:形容气候冷清,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汉家宫阙:指汉朝的宫殿,代表着繁华的历史。
  • 残星:天边余下的几颗星星,象征着夜幕未完全退去的孤独感。
  • 长笛:一种乐器,常用于表达情感,诗中用以渲染氛围。
  • 紫艳:紫色的花朵,象征着高雅与宁静。
  • 南冠:南方的冠,象征着被囚禁的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嘏(684年-759年),唐代著名诗人,曾任翰林学士,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常展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家国的思念与忧愁。

诗歌鉴赏:

《长安晚秋》通过清冷的秋天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怀。诗的开头以“云物凄清拂曙流”引入,描绘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气候的阴冷与天色的昏暗相结合,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接着,通过“汉家宫阙动高秋”描绘了汉朝宫殿在秋天的壮丽,显现出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诗中“残星几点雁横塞”意象的运用,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流浪之感,雁阵横过塞外,象征着离别与远行。长笛声响起,人在楼上依依不舍,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思念愈发显现。后两句“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则通过菊花与莲花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一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通过鲈鱼的美味与南冠的象征,表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身处异乡的无奈,仿佛将自己置于囚徒的境地。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物凄清拂曙流:描绘清晨的云雾,气氛凄清冷淡。
  2. 汉家宫阙动高秋:汉朝的宫阙在高秋的时节显得格外壮美。
  3. 残星几点雁横塞:几颗残星伴随着孤雁飞过边塞,呈现出一种孤独感。
  4. 长笛一声人倚楼:楼上有人吹长笛,传达出对逝去的时光的依恋。
  5. 紫艳半开篱菊静:半开的菊花静静绽放,表现出寂静与孤独。
  6. 红衣落尽渚莲愁:岸边莲花的凋落,象征着秋天的愁苦。
  7. 鲈鱼正美不归去:鲈鱼此时正是美味,却无法归去,表露出思乡之情。
  8. 空戴南冠学楚囚:空戴南冠,像楚国的囚徒一样,传递出失去自由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喻为孤雁,暗示离别与孤独。
  • 对仗:如“紫艳半开”与“红衣落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菊静”,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真挚,反映出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物凄清:象征着秋天的冷清与孤独。
  • 残星:代表着过去的遗留与失落。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秋天的菊花更显得珍贵。
  • 鲈鱼:寓意美好的事物,却不能得到,带有惋惜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残星”代表什么? A. 过去的辉煌
    B. 孤独与离别
    C. 自然的美景

  2. 诗人对鲈鱼的描绘有什么含义? A. 表达对美食的向往
    B. 表达思乡之情
    C.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长安晚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秋天的景象,但王维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赵嘏则突出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两者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诗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