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道者》

时间: 2025-01-11 02:00:51

洞庭先生归路长,海云望极春茫茫。

别来几度向蓬岛,自傍瑶台折灵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道者
作者: 赵嘏〔唐代〕

洞庭先生归路长,
海云望极春茫茫。
别来几度向蓬岛,
自傍瑶台折灵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者归路遥远的感慨,洞庭湖的云海在春天的模糊景象中无边无际。自从分别之后,几次向蓬莱仙岛遥望,仿佛自己也在瑶台旁摘取灵草。

注释:

  • 洞庭:指洞庭湖,古时人们常以此湖作为道教隐居的象征。
  • 先生:在这里指代隐士或道者。
  •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的仙境。
  • 瑶台:神话中的仙境,通常与美好、超凡的境界相关。
  • 灵草:指神奇的草药,寓意长生不老之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嘏,字子美,号和隐,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之感。赵嘏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可能是在对道教隐士的生活与归隐理念进行思考,反映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道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道者生活的向往与敬仰。洞庭湖的浩瀚春景,不仅是自然的描写,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隐喻。诗人以“归路长”开篇,便勾勒出一种离别的惆怅与归隐的渴望,似乎在诉说道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艰难选择。

“海云望极春茫茫”一句,让人感受到一种辽阔与迷惘的结合,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随后,借助“别来几度向蓬岛”的回忆,诗人似乎在探讨自己与理想境界的距离,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自傍瑶台折灵草”则暗示了对无上仙境的向往,仿佛在呼唤着那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求,充满了哲理的深邃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先生归路长:洞庭湖的道者归家的路途漫长,暗含诗人对道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
  2. 海云望极春茫茫:望向海天相接的云,春天的景色显得模糊而辽阔,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梦幻。
  3. 别来几度向蓬岛:自从分别之后,诗人多次向向往的仙境蓬莱岛遥望,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4. 自傍瑶台折灵草:在瑶台旁边自摘灵草,象征着追求长生与超脱的愿望。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与意象的结合,如“海云”象征辽阔的理想与人生的迷茫;“瑶台”与“灵草”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道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体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庭:象征着自然的浩瀚与隐士的归宿。
  • 海云:象征着人生的辽阔与复杂。
  • 蓬岛:理想世界的象征,代表着对超脱的渴望。
  • 瑶台:象征着神秘与美好,代表着心灵的归宿。
  • 灵草:象征着长生与追求不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洞庭先生”中的“先生”指的是: A. 学者
    B. 道者
    C. 诗人
    D. 王子

  2. “海云望极春茫茫”中,“春茫茫”意指: A. 春天的花开
    B. 春天的模糊与无边
    C. 春天的寒冷
    D. 春天的短暂

  3. 诗中提到的“蓬岛”象征着: A. 现实生活
    B. 仙境与理想
    C. 战争与纷争
    D. 商业繁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 崔颢的《黄鹤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寄道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哲思与道教的理想生活,而《登鹳雀楼》则强调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观与人生哲理。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观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