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鸣鹤馀音卷之四》
时间: 2025-04-27 21:12: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非僧非俗亦非仙。
茅屋两三椽。
白石与清泉。
更谁问桃源洞天。
一炉宝篆,一瓯春雪,
浇灌净三田。
闲想谷神篇。
不觉松枝月圆。
白话文翻译:
这既不是僧人,也不是俗人,更不是仙人。
只有两三间茅草屋。
白色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
还有谁会问桃源的洞天呢?
一炉香火,一杯春雪,
滋润着那三田的土地。
闲来想起《谷神篇》。
不知不觉,松树的枝头上月亮已经圆了。
注释:
- 非僧非俗亦非仙:即不是和尚,也不是世俗人,更不是神仙,表达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
- 茅屋: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简单朴素的生活。
- 白石与清泉:白色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体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桃源洞天: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象征理想的世外桃源。
- 一炉宝篆:指香炉中焚烧的香,象征宁静和修养。
- 一瓯春雪:春雪指春天的雪,形象地描绘了春季的气息。
- 浇灌净三田:滋润三块田地,象征着丰收与生机。
- 谷神篇:出自《老子》,意指自然、和谐的哲理。
- 松枝月圆:松树的枝头映衬着圆月,呈现出宁静的夜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谭处端(约1270-1340),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对自然和道家哲学的崇尚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太常引 鸣鹤馀音卷之四》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意象的诗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元素,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开头几句“非僧非俗亦非仙”,清晰地阐明了诗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超脱尘世,远离世俗的束缚。这种生活不依赖于宗教的教义,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左右,展示了一种独立的精神追求。
诗中提到的“茅屋两三椽”与“白石与清泉”,则描绘了一个典雅、宁静的环境,令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田园生活。接着“更谁问桃源洞天”,诗人用“桃源”这一典故,表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突显出对现实的淡然与对理想的追求。
“一炉宝篆,一瓯春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种清雅的生活情调,暗示着内心的修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闲想谷神篇”则引导读者体会到一种哲学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探索。
最后一句“不觉松枝月圆”,以月亮为象征,暗含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圆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人沉醉于自然的美好之中。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意象丰富,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深厚的文化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非僧非俗亦非仙: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独特的身份和生活状态,表明诗人的追求与众不同。
- 茅屋两三椽:简朴的居所,反映诗人的生活态度,崇尚自然与简单。
- 白石与清泉:自然的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相呼应。
- 更谁问桃源洞天: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不再执着于世外桃源的幻想。
- 一炉宝篆,一瓯春雪:象征着内心的修养与对自然美的感悟。
- 浇灌净三田:表达生机与丰盈,隐喻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闲想谷神篇:引入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道理的反思。
- 不觉松枝月圆:结束语以自然景象收尾,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突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
- 对仗:如“白石与清泉”,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如“月圆”象征圆满与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一种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和深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单与朴素的生活。
- 白石与清泉:代表自然的美好与清新。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境界。
- 宝篆:象征内心的修养与精神追求。
- 春雪:象征生命与大自然的循环。
- 松枝与月:表现宁静与和谐的自然景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洞天”指的是哪个著名的文学典故?
- A. 庐山
- B. 桃花源
- C. 西游记
- D. 红楼梦
-
“非僧非俗亦非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崇尚权利
- B. 超然物外
- C. 追求财富
- D. 追求名声
-
诗中“白石与清泉”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生活的复杂
- B. 自然的纯净
- C. 人际关系
- D. 追求名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更强调逃避现实的主题。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但更注重山水的描绘与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他的桃花源》
以上为《太常引 鸣鹤馀音卷之四》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