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叔》

时间: 2025-01-11 11:43:11

九日相携上翠微,安仁悼内不胜悲。

琴中只弄无弦曲,歌里聊陈鼓缶辞。

来岁须为汤{外麦内并}约,今朝空过菊花时。

君家兄弟如相问,为报颐间已素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方叔
九日相携上翠微,
安仁悼内不胜悲。
琴中只弄无弦曲,
歌里聊陈鼓缶辞。
来岁须为汤外麦内并约,
今朝空过菊花时。
君家兄弟如相问,
为报颐间已素丝。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我们一起登上了翠微山,
安仁在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悲伤。
琴中弹奏的只是无弦的曲子,
歌中所唱的只是陈旧的鼓声和缶声。
明年我们还要约定在汤外和麦内见面,
但今天却只是空过了菊花盛开的时节。
如果你家兄弟询问我,
我会告诉他们我已经是白发苍苍了。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翠微:指青翠的山。
  • 安仁:可能指朋友的名字,表达对其的怀念。
  • 琴中只弄无弦曲:弹琴时没有琴弦,意指曲调空灵,或表达心境的空虚。
  • 今朝空过菊花时:重阳节是赏菊的时节,诗人感到时光流逝,未能好好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特立,宋代诗人,字子立,号特立。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涉及山水、抒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对朋友方叔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正值菊花盛开的时节,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

诗歌鉴赏

《送方叔》是一首抒情诗,通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开篇以“九日相携上翠微”引入,在重阳节的氛围中,诗人与朋友共登高山,象征着对友谊的珍视。然而,随着“安仁悼内不胜悲”的出现,情绪立刻转向悲凉,安仁的悲伤仿佛成为了整首诗的主旋律。

“琴中只弄无弦曲,歌里聊陈鼓缶辞”两句,描绘了音乐的空虚和生活的单调,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接下来的“来岁须为汤外麦内并约”则表现出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尽管现实的悲哀让人无奈,但依然渴望再相聚。

最后,通过“君家兄弟如相问,为报颐间已素丝”,诗人以白发苍苍的形象回应朋友的关心,既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也是对友谊的深切留恋。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对友谊的珍惜与对时光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九日相携上翠微”:重阳登高,象征友情的陪伴。
    • “安仁悼内不胜悲”:内心的悲伤,暗示对友人的思念。
    • “琴中只弄无弦曲”:音乐的空虚,象征心灵的孤寂。
    • “歌里聊陈鼓缶辞”:生活的平淡与无趣。
    • “来岁须为汤外麦内并约”: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 “今朝空过菊花时”:感叹时光飞逝。
    • “君家兄弟如相问”:提及朋友的关心。
    • “为报颐间已素丝”:以白发示人,表达岁月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对比:友谊的温暖与孤独的伤感对比鲜明。
    • 隐喻:琴无弦、歌陈旧隐喻内心的孤独。
    • 反复:强调时间的流逝和珍惜当下的主题。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友谊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重聚的向往,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 翠微:象征高远和希望,代表着友谊的美好时光。
  • 琴无弦:象征音乐的空虚,隐喻内心的孤独。
  • 菊花:象征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也是对生命短暂的提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日相携上翠微”中的“九日”指什么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琴中只弄无弦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兴奋
    •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友谊的美好
    • C. 时光的流逝
    • D. 传统的节日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秋夕》

诗词对比

  • 比较《送方叔》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姜特立的诗更多地渗透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悲伤的现实与对家庭的挂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全面解读。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背景、主题及技巧分析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