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

时间: 2025-01-11 02:53:06

束甲辞京洛,负戈事乌孙。

后军济太河,筑垒黎阳屯。

旦闻羽檄飞,夕见边驿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束甲辞京洛,负戈事乌孙。
后军济太河,筑垒黎阳屯。
旦闻羽檄飞,夕见边驿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告别京城洛阳,带着武器前往乌孙(古代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他的后军正渡过太河,在黎阳筑起营垒。早晨听闻有传信的飞报,晚上则看到边境的驿站忙碌奔波。

注释:

字词注释:

  • 束甲:穿上铠甲,准备出征。
  • :告别。
  • 负戈:背负武器,准备参加战斗。
  • 乌孙: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后军:后面的军队,通常指支援或主力部队。
  • :渡过,跨越。
  • 太河:古代河流,现今的黄河。
  • 筑垒:修建营垒或防御工事。
  • 黎阳:地名,指黎阳地区。
  • 羽檄:指飞快的信件,通常用羽毛做成的信鸽传递。
  • 边驿:边境的驿站,负责传递信息。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到古代的军事行动和边疆防御,反映了当时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局势。乌孙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紧张,士兵出征常常是为了保卫国家和镇压边疆的叛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义恭(约公元464年-约公元508年),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曾任职于梁朝,因才华出众而受到重视。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之作。

创作背景:

《拟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那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诗人通过诗歌记录了当时军队出征的情景及其艰苦。此诗不仅反映了军事生活的真实,也展示了士兵的忠诚与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战争画面,展现了古代士兵面临的困境与使命感。开头的“束甲辞京洛”便给人一种告别故土、奔赴战场的紧迫感,仿佛能看到士兵穿上铠甲、背负武器,义无反顾地走向战斗。接着,诗人描绘了后军渡河、筑垒的场景,展现出士兵们的勇敢与坚韧。最后两句“旦闻羽檄飞,夕见边驿奔”则通过日夜交替的描写,突显了战争的信息传递之急,令人感受到那种紧迫感与责任感。

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简练,却浓缩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体现了诗人在描绘战争时的深刻思考与对士兵的崇敬。诗中不仅有对战斗的描绘,也传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形成了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束甲辞京洛:穿上铠甲,告别京城洛阳,表达出士兵出征的决心。
  2. 负戈事乌孙:背着武器前往乌孙,突显出对敌的决心和使命感。
  3. 后军济太河:后军渡过太河,展现出军队的行动。
  4. 筑垒黎阳屯:在黎阳筑起营垒,说明军队在战斗前的准备。
  5. 旦闻羽檄飞:早晨听到传信的声音,强调信息传递的迅速。
  6. 夕见边驿奔:晚上看到边境驿站的忙碌,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紧迫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束甲辞京洛,负戈事乌孙”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羽檄”与“边驿”意象,表现了战争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士兵出征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畏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束甲:象征着士兵的职责与使命。
  • 乌孙:代表外敌,体现了国家的危机。
  • 羽檄:象征信息的迅速与战争的紧迫。
  • 边驿:表达了战争的现实与士兵的辛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束甲辞京洛”中的“束甲”是什么意思? a) 穿上铠甲
    b) 摘下铠甲
    c) 锁住铠甲

  2. 诗中提到的“乌孙”是指什么? a) 一个古代的少数民族
    b) 一座城市
    c) 一条河流

  3. “旦闻羽檄飞,夕见边驿奔”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平静
    b) 紧迫
    c) 快乐

答案:

  1. a) 穿上铠甲
  2. a) 一个古代的少数民族
  3. b) 紧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争情景,表达了对士兵的敬意和对故土的思念。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与情感深度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南北朝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