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顾中舍赴德顺军
作者: 梅尧臣
闻从垄坻去,垄坻多羌兵。
明月共临峡,风泉如哀筝。
志士莫忆家,将军亦儒生。
白话文翻译:
听说你要从垄坻出发,那里有很多羌族的士兵。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峡谷,风中流淌的泉水发出悲伤的琴声。
志士们不要思念故乡,将军也是读书人。
注释:
- 垄坻:地名,指的是一个地方,可能是战乱之地。
- 羌兵:羌族的士兵,指参与战争的少数民族士兵。
- 明月:象征着思乡与孤独的情感。
- 临峡:指靠近峡谷,暗示险恶环境。
- 风泉:指风中的泉水声,形象化描绘自然环境的哀伤。
- 志士:有志之士,指那些志向高远的人。
- 将军亦儒生:强调将军的文人气质,显示他不仅是军事指挥官,也是有文化修养的人。
典故解析:
此诗通过描写离别情景,反映了士人面对战乱与离别的复杂情感。古代士人往往在家国与个人理想之间挣扎,诗中的“志士莫忆家”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太白,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写人情世态,常以闲适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战乱时期,顾中舍即将前往德顺军,面对羌兵的威胁,诗人在送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对战乱的忧虑。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士人理想的追求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送顾中舍赴德顺军》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国家、对理想的忠诚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首句“闻从垄坻去,垄坻多羌兵”,直接点明了离别的背景,充满了战乱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紧迫感。接下来的“明月共临峡,风泉如哀筝”,则是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哀伤的情绪,月亮和峡谷的结合,象征着离别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两句“志士莫忆家,将军亦儒生”,在对朋友的劝诫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强调了忠诚于理想和事业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结合,展现了士人的情怀与理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从垄坻去:听说你要从垄坻出发,表明对朋友的关注。
- 垄坻多羌兵:这里揭示了前往的危险,暗示战乱的背景。
- 明月共临峡:月光照耀,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风泉如哀筝:风和泉水的声音如同悲伤的音乐,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志士莫忆家:劝诫志士们不要过于思念故乡,表达了对理想的坚持。
- 将军亦儒生:强调了将军的文人气质,暗示士人的多重身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泉如哀筝”,将自然声音比作琴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有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明月”、“风泉”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士人面对战乱时的忧伤与理想追求。通过对朋友的送别,诗人传达出对家庭与国家的深切思考,强调了忠诚与理想的重要性,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思乡与孤独。
- 峡谷:象征险恶与困境。
- 羌兵:代表外敌与战乱。
- 风泉:象征自然与情感的融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羌兵”指的是哪一民族的士兵? A. 汉族
B. 满族
C. 羌族
D. 蒙古族 -
诗中“志士莫忆家”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志士应该思念家乡
B. 志士不应忘记理想
C. 志士不应思念故乡
D. 志士应返回家乡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答案:
- C. 羌族
- C. 志士不应思念故乡
- 明月、峡谷、风泉等意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送友人》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送友人》(王之涣):同样以送别为主题,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友情的温暖。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情感更为个人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