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十三 二和》
时间: 2025-01-26 07:12: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其十三 二和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并游英俊,从头数富贵消磨谁纪。道眼看来,叹人生如寄,家如旅邸。教婢羹藜,课奴种韭,聊诳残牙齿。草堂绵蕝,百年栖托于此。岁晚笔秃无花,探怀中残锦,剪裁馀几。腰脚顽麻,赐他灵寿杖,也难扶起。离绝交游,变更名姓,日暮空山里。老儋复出,不知谁氏之子。
白话文翻译
我与英俊的朋友们游玩,细数着富贵的消磨时光,谁能记得呢?从道眼中看,人生如同寄居,家不过是旅馆。让我教佣人煮羹藜,教奴隶去种韭菜,仅仅用以打发残余的时光。我的草堂虽绵延,已在此栖息百年。岁末时分,笔墨干涸无花,翻开怀中的残锦,只能剪裁剩下的几片。腰脚因年老而麻木,即使赐予他灵寿杖,也难以扶起我。与友人的交游断绝,名字和姓氏也随之变更,日暮时分独自一人走在空山里。老儋再度出山,不知道他是哪个家族的子弟。
注释
- 羹藜:一种野菜,常用于制作羹汤。
- 韭:韭菜,常见的蔬菜,耐寒,生命力顽强。
- 草堂:指的是简陋的居所,强调诗人生活的朴素。
- 灵寿杖:一种象征长寿的拐杖,指年老时所需的辅助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天池,宋代诗人,以词著称,尤其擅长豪放派与婉约派的结合,作品多描写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克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对功名利禄的消磨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 其十三 二和》展现了刘克庄作为一位成熟诗人的深度思考与艺术风格。诗人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出发,细腻地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并游英俊”,表面上是与友人游玩,实则暗含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惋惜。
接着,诗人通过对家与旅馆的对比,表达了对归属感的缺失。再者,通过描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如教婢煮羹、教奴种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孤独感在“离绝交游,变更名姓”中达到高潮,交游的断绝与身份的改变令他感到人生的虚无与无奈。
最后,诗人以“老儋复出”结束,意指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同时也隐含着对未知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刘克庄的艺术成就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并游英俊:与英俊的朋友们一同游玩,表面欢愉,内心却涌动着对时光的感慨。
- 叹人生如寄:人生如同寄居,感叹生活的短暂与无常。
- 教婢羹藜,课奴种韭:日常生活的琐事,反映了诗人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淡漠。
- 草堂绵蕝:草堂作为栖息之地,象征着诗人的归宿感与安宁。
- 岁晚笔秃无花:岁末时分,诗人的创作灵感枯竭,感到孤独与失落。
- 腰脚顽麻:身体的衰老,象征着时间对人的摧残。
- 离绝交游:交游的结束,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疏远。
- 老儋复出:最后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
-
修辞手法:
- 对比:家与旅馆的对比,增强了孤独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寄居,加深了对生命短暂的认识。
- 排比:在生活琐事上的排比,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对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离别与孤独的深刻情感。
意象分析
- 羹藜: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 草堂:象征归属感与安宁。
- 灵寿杖:象征年老与对生命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克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人生如寄”指的是什么?
- A. 人生的美好
- B. 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C. 人生的快乐
- D. 人生的丰盛
-
“教婢羹藜,课奴种韭”中体现了诗人的哪种心态?
- A. 满足
- B. 无奈
- C. 兴奋
-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苏轼的作品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体的孤独与无奈,而苏轼则在怀古中展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