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作者: 赵彦昭 〔唐代〕
廊庙心存岩壑中,
銮舆瞩在灞城东。
逍遥自在蒙庄子,
汉主徒言河上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岩石深处的庙宇中,心中寄托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人思想的向往。皇帝的车驾停在灞城的东边,诗人则在此感受到一种洒脱自在的情怀,仿佛进入了庄子的逍遥境界,而汉朝的主公却只是空谈河上公的高洁品德。
注释:
字词注释:
- 廊庙:指的是庙宇,常为祭祀和祈福之所。
- 銮舆:指的是皇帝的车驾。
- 瞩:注视,关注。
- 逍遥自在:形容无拘无束,心情舒畅。
- 蒙庄子:意指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进入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
- 汉主:指汉朝的皇帝。
- 河上公:指的是河上公(即高洁隐士),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品德。
典故解析:
- 庄子: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其著作《庄子》强调自然与自由,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
- 河上公:传说中的隐士,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彦昭,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是他奉和皇帝的赐诗,旨在表达对山庄生活的陶醉与对高人思想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诗人应皇帝之命,来到韦嗣立的山庄,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想,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的“廊庙心存岩壑中”,描绘了一个隐秘而宁静的庙宇,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依恋。而“銮舆瞩在灞城东”,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皇权的威严与诗人向往自由的心态。通过“逍遥自在蒙庄子”,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认同,也反映了他对世俗权力的反感。
诗的最后一句“汉主徒言河上公”,更是道出了一种无奈与失落,汉主只会空谈河上公的高洁品德,却无法真正体会到隐逸生活的乐趣。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清新之中透出一丝忧愁,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廊庙心存岩壑中:在山谷中的庙宇里,内心充满对自然的热爱。
- 銮舆瞩在灞城东:皇帝的车驾引人注目,形成与自然的对比。
- 逍遥自在蒙庄子:借用庄子思想,表达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
- 汉主徒言河上公:汉主仅仅在言辞上谈及高洁的隐士,无法理解真正的自由与逍遥。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庙宇与皇权的对比,彰显诗人内心的矛盾。
- 借代:用“庄子”与“河上公”象征理想生活与高洁品德。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权力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思考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壑: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 銮舆:象征权力与世俗的压力。
- 庄子:象征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
- 河上公:象征高洁的品德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政治的支持
D. 对历史的反思 -
“廊庙心存岩壑中”中的“岩壑”有什么象征意义?
A. 权力的象征
B. 自然的宁静
C. 城市的喧嚣
D. 战争的残酷 -
“逍遥自在蒙庄子”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社会地位
B. 物质财富
C. 自由的生活
D. 诗歌艺术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赵彦昭的诗歌在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上有相似之处,王维通过山水意象传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由的向往,而赵彦昭则通过庙宇与皇权的对比,展现出更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庄子》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