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古意韵》
时间: 2024-09-19 21:3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游古意韵 谢枋得 〔宋代〕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死后未为非。 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白话文翻译:
死亡对于程婴来说并不难理解,十年后死去也不算错。 文辞未必能改变秦国的外甥,敲打和朴素只能抱住皇帝的衣裳。 没有志向何必为庙中的黍米悲伤,得到仁义更不会去吃山中的薇菜。 作为儒生感到愧对一个仆人,怎能忍心对着夕阳表达忠诚。
注释:
- 死易程婴:程婴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忠于晋国而自杀。这里指死亡对于程婴来说并不难理解。
- 十年死后未为非:指程婴死后十年,他的行为仍然被认为是正确的。
- 文辞未必改秦甥:文辞可能无法改变秦国的外甥(指秦国的政策或态度)。
- 敲朴徒能抱御衣:敲打和朴素的行为只能抱住皇帝的衣裳,意指这些行为无法真正影响皇帝。
- 无志何劳悲庙黍:没有志向的人何必为庙中的黍米悲伤。
- 得仁更不食山薇:得到仁义的人更不会去吃山中的薇菜,意指有仁义的人不会因为贫困而改变原则。
- 儒冠有愧一厮养:作为儒生感到愧对一个仆人,意指儒生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
- 何忍葵心对落晖:怎能忍心对着夕阳表达忠诚,意指在夕阳下表达忠诚显得无奈和悲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枋得(1226-1289),字君实,号鹤山,南宋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忠君爱国之情,风格沉郁顿挫。这首诗是他在南宋灭亡后,感慨时局,表达对忠诚和理想的坚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南宋灭亡后,谢枋得感慨时局,表达对忠诚和理想的坚守。诗中通过程婴的典故,表达了对忠诚的赞美和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程婴的典故,表达了对忠诚的赞美和对时局的无奈。诗中“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死后未为非”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的理解和坚持,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改变。“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力和无奈,文辞和行为都无法改变现状。“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强调了有志向和仁义的重要性,不会因为贫困而改变原则。最后两句“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作为儒生的愧疚和对忠诚的无奈表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对忠诚和理想的坚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死后未为非”:通过程婴的典故,表达了对忠诚的理解和坚持,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改变。
- “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力和无奈,文辞和行为都无法改变现状。
-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强调了有志向和仁义的重要性,不会因为贫困而改变原则。
-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作为儒生的愧疚和对忠诚的无奈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文辞未必改秦甥”中的“文辞”比喻为改变现状的努力。
- 对仗:“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死后未为非”中的“死易”与“十年死后”形成对仗。
- 拟人:“敲朴徒能抱御衣”中的“敲朴”拟人化为无法真正影响皇帝的行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诚和理想的坚守,即使在面对死亡和现实的无奈时也不改变。诗中通过程婴的典故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忠诚的赞美和对时局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程婴:忠诚的象征。
- 文辞:改变现状的努力。
- 敲朴:无法真正影响皇帝的行为。
- 庙黍:没有志向的人的悲伤。
- 山薇:贫困中的坚持。
- 儒冠:儒生的身份。
- 葵心:忠诚的表达。
- 落晖:无奈和悲凉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死易程婴岂不知”中的“程婴”是指: A.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B. 秦国的外甥 C. 南宋的诗人 D. 南宋的皇帝
-
诗中“文辞未必改秦甥”中的“秦甥”是指: A. 秦国的外甥 B. 秦国的政策 C. 秦国的文化 D. 秦国的皇帝
-
诗中“无志何劳悲庙黍”中的“庙黍”是指: A. 庙中的黍米 B. 庙中的祭祀 C. 庙中的神像 D. 庙中的僧人
-
诗中“得仁更不食山薇”中的“山薇”是指: A. 山中的薇菜 B. 山中的野兽 C. 山中的风景 D. 山中的隐士
答案:
- A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局的无奈。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坚守。
诗词对比:
- 谢枋得《和游古意韵》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局的无奈,但谢枋得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忠诚的理解和坚持,而文天祥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坚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枋得的《和游古意韵》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