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重雪外山,渺渺烟中路。
路转山横无尽愁,正是分携处。
望极锦中书,肠断鱼中素。
锦素沈沈两未期,鱼雁空相误。
白话文翻译:
山外重重积雪,路在烟雾中显得渺茫。
路转弯后,山横挡住了视线,无尽的愁苦随之而来,正是我们分别的地方。
极目远望,书信中只见锦绣的言辞,肠断之际却想起了鱼中那白色的素。
锦绣与素色,彼此都未能相见,鱼雁却空自相误。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重:形容层层叠叠,叠加的状态。
- 渺渺:形容微弱、模糊的样子。
- 路转山横:指道路转弯,山体横在前面,意指前路艰难。
- 分携处:指分别的地方。
- 锦中书:指书信的内容如同锦绣般华美。
- 肠断:形容悲痛至极,内心如同断肠般痛苦。
- 锦素:锦绣的书信与素色的书信(简单的信),两者对比。
- 鱼雁:比喻信使,鱼和雁都是古时传递信件的工具。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鱼雁”用作传递信件的象征,暗示了古人通过水鸟和鱼类来传递消息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字君仪,号松壶,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但其诗词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蔡伸的诗作往往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友情、爱情的深切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卜算子·重重雪外山》创作于蔡伸的晚年,正当时局动荡,人生多舛。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愁苦与对通信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切体验。
诗歌鉴赏:
《卜算子·重重雪外山》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词作,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尽思念与对未来相聚的渴望。首句“重重雪外山”设定了一个寒冷、孤寂的环境,雪的覆盖让山显得愈发苍茫,增添了一种无奈与哀愁。接下来的“渺渺烟中路”更是将读者带入一种朦胧的意境,仿佛在说前路茫茫,让人感到一种迷失和不安。
词中“路转山横无尽愁,正是分携处”,直接道出离别的痛苦,山的横亘象征着阻隔,愁苦如影随形,难以摆脱。此句既有景物描写,又透出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离别的无奈。
“望极锦中书,肠断鱼中素”一联则是情感的高潮,锦中书代表着美好的期望与梦想,而肠断则显示了现实的残酷与痛苦。最后一句“锦素沈沈两未期,鱼雁空相误”以鱼雁传信的意象,表达了相思之苦与期待的失落,鱼与雁的误传象征着情感交流中的失误,表达了对通信不畅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深切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念,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重雪外山:描绘了山外重重叠叠的积雪,营造出一种寒冷寂静的氛围。
- 渺渺烟中路:路在烟雾中显得模糊,象征着前进的道路不清晰,心理的迷茫。
- 路转山横无尽愁:道路转折,前面是高山,象征着重重阻碍,暗示着无尽的愁苦。
- 正是分携处:这里是分别的地方,情感的切入点。
- 望极锦中书:极目远望,看到书信中美好的内容,带有期待。
- 肠断鱼中素:内心的痛苦与美好的期待形成对比,表达情感的撕裂。
- 锦素沈沈两未期:锦绣与素色书信都未能相见,暗示情感的失落与无望。
- 鱼雁空相误:鱼和雁在信使中出错,象征着情感传递的误解与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雁”比喻传递信件,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作品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雪”、“烟”、“锦”、“素”等意象,营造出深邃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与惆怅,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人生路途的艰辛与情感的复杂,使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孤独与寒冷,暗示情感的冷漠。
- 烟:模糊与不确定,代表人生道路的迷茫。
- 锦:美好的愿景与期盼,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素:简单与朴素,表现出情感的失落。
- 鱼雁:信使,传递情感的媒介,象征交流的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的“重重雪外山”表现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温暖
- B. 寒冷
- C. 明媚
- D. 湿润
-
填空题:诗中“望极锦中”中“”应填入哪个字?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鱼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件传递。(对/错)
答案:
- B. 寒冷
- 书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蔡伸的《卜算子·重重雪外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涉及离别与思念,但蔡伸的作品更加沉重,充满愁苦,而李清照则更显婉约和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