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山 曾巩 〔宋代〕 一峰孤起势崔嵬,秀色挼蓝入酒杯。 灵药已从清露得,平湖长泛宿云回。 翰林明月舟中过,司马虚亭竹外开。 我亦退公思蜡屐,会看归路送人来。
白话文翻译:
一座孤峰高耸,气势雄伟,秀丽的景色仿佛揉进了酒杯中。 神奇的药物已从清晨的露水中获得,平静的湖面上长长的云彩回旋。 翰林学士在明亮的月光下乘舟经过,司马在空旷的亭子外竹林中开放。 我也想退休后穿上蜡屐,期待着归途上有人送行。
注释:
- 崔嵬:形容山势高耸。
- 挼蓝:揉搓蓝色,这里比喻景色美丽如画。
- 灵药:传说中的神奇药物。
- 翰林:指翰林学士,古代官职。
- 司马:古代官职,这里指官员。
- 蜡屐:用蜡涂抹的木屐,古代隐士常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曾巩游览鹊山时所作,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鹊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孤峰、秀色、灵药、平湖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中“一峰孤起势崔嵬”描绘了山峰的雄伟,“秀色挼蓝入酒杯”则通过比喻将美景与酒杯相连,增添了诗意。后两句通过对翰林和司马的描绘,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峰孤起势崔嵬”:描绘了山峰的孤高和雄伟。
- “秀色挼蓝入酒杯”:通过比喻将美景与酒杯相连,增添了诗意。
- “灵药已从清露得”:暗示了山中的神奇和灵气。
- “平湖长泛宿云回”:描绘了湖面的宁静和云彩的回旋。
- “翰林明月舟中过”:通过对翰林的描绘,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 “司马虚亭竹外开”:通过对司马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我亦退公思蜡屐”:表达了诗人对退休生活的期待。
- “会看归路送人来”:期待着归途上有人送行,增添了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秀色挼蓝入酒杯”中的“挼蓝”比喻美景。
- 拟人:如“平湖长泛宿云回”中的“长泛”赋予云彩动态。
- 对仗:如“翰林明月舟中过,司马虚亭竹外开”中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和对隐逸生活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孤峰:象征着高洁和孤独。
- 秀色:代表着美丽和诗意。
- 灵药:象征着神奇和灵气。
- 平湖:代表着宁静和和谐。
- 翰林:象征着官场生活。
- 司马:象征着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秀色挼蓝入酒杯”中的“挼蓝”比喻什么? A. 美景 B. 酒杯 C. 灵药 D. 平湖
- 诗中“我亦退公思蜡屐”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生活的期待? A. 官场生活 B. 隐逸生活 C. 旅行生活 D. 家庭生活
- 诗中“翰林明月舟中过”中的“翰林”指什么? A. 官职 B. 山峰 C. 湖水 D. 竹林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曾巩的《鹊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但曾巩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直接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巩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