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日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

时间: 2025-04-23 14:26:49

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

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

香满乾坤书一卷,风吹鬓发雪千茎。

旧时脱却银袍处,还望清光侍集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十七日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
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
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
香满乾坤书一卷,风吹鬓发雪千茎。
旧时脱却银袍处,还望清光侍集英。

白话文翻译:

在四月十七日,我侍立在集英殿上,听到进士们唱名的第一声。殿前等候的众人擦拭眼睛,惊叹不已。名字登上了龙虎黄金榜,身处于烟霄之中,仿佛到了白玉京。书卷的香气弥漫四方,风吹动我的鬓发,仿佛有千根白发在飞舞。曾经脱去银袍的我,现在只希望能在清光中侍立于集英殿。

注释:

  • 胪传:宣读、传达。
  • 第一声:指的是进士唱名的第一声,象征着荣誉的开始。
  • 龙虎黄金榜:指的是进士的名册,龙虎象征着显赫与威望。
  • 烟霄:指高空,形象地描绘了荣登榜单后人们的激动心情。
  • 白玉京:象征理想的境地,指的是朝廷或荣华富贵的生活。
  • 香满乾坤:形容书卷的香气弥漫,象征着文化的繁荣。
  • 鬓发雪千茎:比喻年老,白发苍苍。
  • 银袍:指的是进士的官袍,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后,表现了诗人对进士们荣登榜单的祝贺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经历的反思。科举制度是当时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进士的成功象征着社会地位的提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科举考试的盛况和进士们获得荣誉的喜悦。开头两句,诗人通过“第一声”和“万人惊”展现了现场的紧张气氛,表现出人们对进士身份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渴望。接下来的“名登龙虎黄金榜”,用龙虎与黄金的意象,强调了这一荣誉的珍贵和重要性。

“人在烟霄白玉京”不仅展现了进士们的荣耀地位,也暗示了他们心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转向对书卷的描写,表达了文化的崇高和书香气息的弥漫。最后两句则引发了诗人的自省,曾经的他也曾身披银袍,如今却期待在清光中侍立。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身份的转变,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殿上胪传第一声:形象地描绘了进士唱名的瞬间,气氛紧张而激动。
  2. 殿前拭目万人惊:众人屏息凝视,表现出对结果的期待与惊讶。
  3. 名登龙虎黄金榜:突显进士的成就,象征着成功与荣耀。
  4. 人在烟霄白玉京:表达了进士内心的自豪与对理想的追求。
  5. 香满乾坤书一卷:文化的氛围浸润四周,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6. 风吹鬓发雪千茎:自我反思,暗示年岁已高,感慨时光流逝。
  7. 旧时脱却银袍处,还望清光侍集英:对过去的怀念,渴望再次获得荣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满乾坤”,将书香与天地结合,增添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夸张:如“万人惊”,强调了进士唱名时的盛况。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进士的荣耀与个人的反思,展现了对功名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传达了对文化的重视与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殿:象征权力和荣誉的地方。
  • 龙虎:象征显赫与威望,暗示成就。
  • 白玉京:理想境地,象征高尚与追求。
  • 书卷:知识的象征,代表文化的传承。
  • 银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变化,暗示过去的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龙虎黄金榜”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荣誉
    C. 学问
    答案:B

  2. 诗人通过“香满乾坤”表达了对什么的重视? A. 财富
    B. 文化
    C. 权力
    答案:B

  3. “风吹鬓发雪千茎”中的“雪”指代什么? A. 年轻
    B. 白发
    C. 雪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登高》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四月十七日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科举的荣耀与文化的传承,而后者则更为悲壮,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遭遇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见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注释与研究》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