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杲饮七首
作者: 杨万里
斜斜花影欲愁予,
唧唧虫声亦爱渠。
月与诗人元不薄,
侬于欢伯未应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思念的情绪。花影斜斜,似乎让我感到忧愁,虫鸣声中透出对月光的喜爱。月亮对诗人并不吝啬,然而我对欢伯的情谊却未必能疏远。
注释
- 斜斜:形容花影的倾斜状态,暗示一种柔美而忧愁的情感。
- 欲愁予:想要感到忧愁,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矛盾。
- 唧唧虫声:虫鸣声,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和谐氛围。
- 元不薄:本来对诗人并不吝啬,意指月亮的美好与诗人之间的关系密切。
- 欢伯:此处指的是欢笑的朋友,可能是诗人的知己或好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月下饮酒时,环境宁静,月光皎洁,使得诗人对生活、友情和自然的感受愈加深刻。诗歌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月下杲饮七首》通过对月光、花影和虫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月下饮酒的情景,同时流露出他内心的惆怅与思考。诗的开头两句“斜斜花影欲愁予,唧唧虫声亦爱渠”,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花影的斜斜、虫鸣的唧唧,仿佛都在诉说着一种孤独的情绪。这里的“欲愁”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似乎在说即便在愉悦的环境中也难免感到忧愁。
接下来的两句“月与诗人元不薄,侬于欢伯未应疏”,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感受到月亮的恩惠,月光的照耀让他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对“欢伯”的情谊则显得有些疏远。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虽然他在享受独处的美好,但内心却对朋友的关心和思念依然在。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与友谊的双重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斜花影欲愁予:花影倾斜,似乎引发了诗人的忧愁,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唧唧虫声亦爱渠:虫鸣声中透出对月光的喜爱,营造出自然的和谐美感。
- 月与诗人元不薄:月亮对诗人并不吝啬,意指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 侬于欢伯未应疏:诗人对朋友的思念未曾疏远,显示出友情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虫鸣和花影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物呈现出人的情感特质。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对孤独与友谊的思考,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影:象征着美好与柔情,同时也隐含着忧愁。
- 虫声:代表着自然的声音和生命的活力,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月亮:象征着宁静和明亮,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斜花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唧唧虫声”中虫声的作用是:
- A. 增加喧闹感
- B. 营造和谐氛围
- C. 表达孤独
-
诗人对月亮的态度是:
- A. 不喜欢
- B. 感激
- C. 疏远
答案
- B. 忧愁
- B. 营造和谐氛围
- B. 感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诗在情感上更为细腻,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李白则更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