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登车盖亭十绝 其五》

时间: 2025-04-27 18:53:49

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

闻说桃花岩石畔,读书曾有谪仙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登车盖亭十绝 其五 蔡确 〔宋代〕 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 闻说桃花岩石畔,读书曾有谪仙人。

白话文翻译:

我仿佛看见西山的松树和竹子,每天来看它们的颜色都变得更加新鲜。听说在桃花盛开的岩石旁边,曾经有被贬谪的仙人在这里读书。

注释:

  • 西山:指诗中提到的山。
  • 彷佛:似乎,好像。
  • 松筠: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 色转新:颜色变得更加新鲜,形容景物日新月异。
  • 桃花岩石畔:桃花盛开的岩石旁边。
  • 谪仙人:被贬谪的仙人,这里指有才华但遭遇不幸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确(生卒年不详),字子固,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首诗是他夏日登高远眺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传说的遐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确在夏日登高时所作,通过对西山松竹的描绘和对桃花岩石畔传说的提及,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夏日登高所见的西山松竹,以及桃花岩石畔的传说。诗中“日日来看色转新”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力。后两句通过对“谪仙人”的提及,增添了一丝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过往人物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山彷佛见松筠”:诗人仿佛看见西山的松树和竹子,这里的“彷佛”表达了诗人对景物的模糊而又真切的感受。
  2. “日日来看色转新”:诗人每天来看这些松竹,发现它们的颜色每天都变得更加新鲜,这里的“色转新”形容了景物的日新月异。
  3. “闻说桃花岩石畔”:诗人听说在桃花盛开的岩石旁边,这里引入了桃花的意象,增添了诗的色彩。
  4. “读书曾有谪仙人”:曾经有被贬谪的仙人在这里读书,这里的“谪仙人”指有才华但遭遇不幸的人,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修辞手法:

  • 拟人:“色转新”将自然景物拟人化,赋予了它们生命和变化的能力。
  • 典故:“谪仙人”使用了典故,增添了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传说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西山松筠: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 桃花岩石畔:增添了诗的色彩,同时也引入了历史的传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色转新”形容的是什么? A. 松竹的颜色 B. 桃花的颜色 C. 岩石的颜色
  2. “谪仙人”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被贬谪的仙人 B. 读书的人 C. 桃花的守护神
  3. 诗中提到的“西山”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个地方 C. 一种植物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与蔡确的这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确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