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鄜延凯歌 其二 沈括 〔宋代〕 天威略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天子的威严横扫大地,越过黄河,万里之外的羌人都唱起了汉歌。不要在横山筑堰阻挡倒流的河水,让它向西流去,化作恩泽之波。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威:天子的威严。
- 略地:征服土地。
- 羌人:古代西北地区的民族。
- 汉歌:汉族的歌曲。
- 莫堰:不要筑堰。
- 横山:指横亘的山脉。
- 倒流水:指河水倒流。
- 恩波:恩泽之波。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天威略地过黄河”可能暗指历史上汉朝对羌人的征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科学、工程、军事等领域都有显著成就,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此诗可能创作于他在鄜延(今陕西延安一带)任职期间,反映了当时对边疆民族的安抚政策。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沈括任职鄜延期间,为了庆祝对羌人的胜利和平定,以及表达对边疆民族的安抚和恩泽之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子威严横扫大地、羌人唱起汉歌的场景,展现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融合。诗中“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一句,寓意着不要阻碍自然的流动,让恩泽如水般流向西方,体现了作者对和平与恩泽的向往。整体上,诗歌语言简练,意境开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的深切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威略地过黄河”:描绘天子威严征服土地,越过黄河,展现了国家的强盛。
- “万里羌人尽汉歌”:远在万里的羌人都唱起了汉歌,象征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传播。
- “莫堰横山倒流水”:不要在横山筑堰阻挡倒流的河水,寓意不要阻碍自然的流动。
- “从教西去作恩波”:让河水向西流去,化作恩泽之波,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恩泽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天威略地过黄河”中的“天威”比喻天子的威严。
- 拟人:“莫堰横山倒流水”中的“倒流水”拟人化,赋予河水以意志。
- 对仗:“天威略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的深切愿望,以及对和平与恩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威:象征国家的强盛。
- 黄河:象征国家的边界。
- 羌人:象征边疆民族。
- 汉歌:象征文化的传播。
- 横山:象征自然的阻碍。
- 倒流水:象征自然的流动。
- 恩波:象征恩泽和和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威略地过黄河”中的“天威”指的是什么? A. 天子的威严 B. 自然的威力 C. 战争的威力 D. 文化的传播
- 诗中“万里羌人尽汉歌”表达了什么? A. 民族的融合 B. 战争的胜利 C. 文化的冲突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莫堰横山倒流水”中的“倒流水”是什么意思? A. 河水倒流 B. 河水泛滥 C. 河水清澈 D. 河水平静
- 诗中“从教西去作恩波”表达了什么? A. 对和平的向往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文化的传承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边塞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边疆安宁的期盼。
- 杜甫《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沈括的《鄜延凯歌》与王昌龄的《出塞》都表达了边疆安宁的愿望,但沈括的诗更多体现了对民族融合和恩泽的向往,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体现了边塞诗人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沈括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沈括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