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延凯歌 其四》

时间: 2025-01-26 04:36:04

灵武西凉不用围,番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武西凉不用围,番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白话文翻译:

灵武和西凉地区不需要围攻,外族总是期待着归顺王师。城中有半数是关西的居民,还有当年那些说话口吃的孩子们。

注释:

  • 灵武、西凉: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宁夏和甘肃一带。
  • 番家:指外族或边疆民族。
  • 纳王师:归顺朝廷的军队。
  • 关西种:指来自关西地区的人。
  • 轧吃儿:指说话口吃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科学、工程、天文、地理等领域有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这首诗《鄜延凯歌》是他随军出征时所作,表达了对边疆安定和民族融合的喜悦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沈括随军出征至鄜延(今陕西延安一带)时所作,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安定局面和民族融合的景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灵武和西凉地区的安定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和平的喜悦和对民族融合的赞赏。诗中“灵武西凉不用围”一句,直接点明了边疆地区的安定,不需要军事围攻。“番家总待纳王师”则进一步强调了外族对朝廷的归顺和期待。后两句“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则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了边疆城市的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融合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武西凉不用围”:直接表达了边疆地区的安定,不需要军事围攻。
  • “番家总待纳王师”:强调了外族对朝廷的归顺和期待。
  • “城中半是关西种”: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了边疆城市的多元文化。
  • “犹有当时轧吃儿”:透露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景象。

修辞手法:

  • 直接陈述:通过直接陈述边疆的安定和外族的归顺,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说服力。
  • 具体细节: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城中半是关西种”和“犹有当时轧吃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边疆的安定和民族的融合。通过描绘灵武和西凉地区的安定景象和外族的归顺,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融合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武、西凉:象征边疆地区。
  • 番家:象征外族。
  • 关西种:象征多元文化。
  • 轧吃儿:象征过去的时光和民族融合的景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沈括 C. 王安石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灵武”和“西凉”位于今天的哪个地区? A. 宁夏和甘肃 B. 陕西和甘肃 C. 宁夏和新疆 答案:A

  3. 诗中的“番家”指的是什么? A. 汉族 B. 外族 C. 关西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疆安定和民族融合的主题。
  • 杜甫《兵车行》: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沈括的《鄜延凯歌》与王昌龄的《出塞》都表达了边疆安定和民族融合的主题,但沈括的诗更加强调和平与融合的美好愿景,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沈括的多首诗作,包括《鄜延凯歌》。
  • 《沈括全集》:详细介绍了沈括的生平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