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寺》

时间: 2025-01-11 05:49:37

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

白话文翻译:

向东去时忧愁于攀登山石,向西来时又畏惧渡过小桥。
碧绿的潭水如同在试探我,白色的塔楼却在苦苦地招手。
山野馈赠的食物让我感到羞愧微薄,村庄的酒水却安慰我在寂寥中。
路途已尽,斧头也无法再砍伐,松树和桂树已然高耸入云霄。

注释:

  • :忧愁,烦恼。
  • 攀石:爬上石头,形容艰难的行程。
  • :害怕,畏惧。
  • 渡桥:过桥,指行走过程中的障碍。
  • 碧潭:清澈而绿色的水潭,象征自然的宁静。
  • 白塔:白色的塔楼,常常是景点或标志性建筑。
  • 惭微薄:感到羞愧,微薄的馈赠让人感到不安。
  • 村沽:村落中的酒水,指乡村的生活。
  • 路穷斤斧绝:形容前路已尽,无法再继续砍伐。
  • 干霄:高高的天空,象征着向上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都极具影响力,风格豪放、清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游历乡村的心境,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描绘了他在南寺一带的游历经过。

诗歌鉴赏:

《南寺》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人生的感悟。首联“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开篇即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作者在行程中的复杂心理,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未知的恐惧。这种心理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接下来的“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追寻。碧潭的清澈如同人生的考验,而白塔的召唤则象征着对理想和归宿的渴望。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映射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写出作者生活的简朴和内心的孤独,乡村的馈赠虽微薄,却是作者心灵的安慰。最后一句“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则寓意深刻,象征着人生的终极追求和理想的实现。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去愁攀石:往东走时,心中充满了烦恼,因道路崎岖。
    • 西来怯渡桥:往西走时,又因过桥而感到恐惧,暗示旅途中的艰难与不安。
    • 碧潭如见试:碧绿的潭水仿佛在考验我,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
    • 白塔苦相招:白塔像是在苦苦召唤我,反映出对理想与归宿的向往。
    • 野馈惭微薄:山野的馈赠让我感到羞愧,生活的艰辛让人感到微薄的自愧。
    • 村沽慰寂寥:村里的酒水安慰了我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抗争。
    • 路穷斤斧绝:路途已尽,斧头再也不能砍伐,象征着前进的障碍。
    • 松桂得干霄:松树和桂树已然高耸入云,暗示着追求理想的高远。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白塔苦相招”。
    • 对仗: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碧潭如见试”生动地表达了生活的考验。
  • 主题思想:诗歌整体表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在面对自然与孤独时的无奈与渴望,同时也传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碧潭:象征着清澈与纯净,暗示对理想的追求。
  • 白塔:象征着信仰与归宿,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渴望。
  • 松桂:象征着高远与理想,寓意着对生命的追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去愁攀石”中“愁”指的是: A. 快乐
    B. 忧愁
    C. 期待
    D. 感动

  2. “白塔苦相招”中的“招”是指: A. 招待
    B. 招手
    C. 招募
    D. 招惹

  3. 诗中提到的“松桂”象征着: A. 生活的艰难
    B. 理想与追求
    C. 人际关系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苏轼《南寺》王维《鹿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风光,苏轼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感悟,而王维则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