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时间: 2025-01-22 09:27:06

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

白话文翻译:

在宝云楼阁前喧闹的千家万户,树林中安静得连一只鸟儿也不叫。
关上门窗不要让风把地面扫得一片狼藉,拉开帘子仿佛月亮就要照临窗前。
水面波光粼粼依旧浮现出青碧,山色朦胧已经渐渐暗淡。
我乞求得到汤休的绝妙诗句,才明白盐絮原来是阵阵的言语。

注释:

  • 宝云楼阁:指楼阁的名字,象征着美丽的景色与文化气息。
  • 千门:形容人家的很多,表示热闹的景象。
  • 林静:树林宁静,没有任何鸟鸣声。
  • 闭户莫教:关上门窗,不要让风把地扫得满屋都是。
  • 卷帘:拉开窗帘,疑似月光映照到窗前。
  •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光线反射的美丽景象。
  • 盐絮:形容细小的雪花,象征着纯净与稀薄的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苏轼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创了“豪放派”诗词风格,作品涵盖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北宋时期,诗人在西湖游玩时,正值雪后,景色迷人,因而创作了此词。此时的背景与苏轼的政治生涯、个人遭遇密切相关,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是一首描写雪后西湖美景的诗,诗中融入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哲思。首联“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描绘了楼阁与树林的对比,先是热闹,后是宁静,展现了雪后西湖的独特氛围,给人以宁静之感。接下来的“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更是通过关窗与拉帘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对外界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则通过描绘水面与山色的变化,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和景色变幻的哲理思考。最后一句“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渴望与对自然美的体悟,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追求与内心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云楼阁闹千门:描述了楼阁的华丽与周围人家的繁华。
  2. 林静初无一鸟喧:树林安静无声,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3. 闭户莫教风扫地:提醒自己保持室内的整洁,避免风的侵扰。
  4. 卷帘疑有月临轩:拉开窗帘,似乎月光照入,给人以想象空间。
  5. 水光潋滟犹浮碧:水面波光闪烁,给人一种美丽的视觉享受。
  6. 山色空蒙已敛昏:山色朦胧,暗示天色渐晚,带有些许惆怅。
  7. 乞得汤休奇绝句:渴望得到名诗人的绝妙诗句。
  8. 始知盐絮是阵言:通过对盐絮的比喻,表达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盐絮”比喻雪花,象征着轻盈与纯洁。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雪后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与对生活的哲思。整体情感基调宁静而又含蓄,充分展现了苏轼的艺术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云楼阁:象征着人间的美好与繁华。
  • 林静:代表着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水光潋滟:水的光泽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山色空蒙:代表着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宝云楼阁”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座楼阁
    C. 一片树林

  2. 诗人希望通过“卷帘”看到什么? A. 鸟儿
    B. 月光
    C. 风景

  3. 诗句“乞得汤休奇绝句”中提到的“汤休”指的是: A. 一种食物
    B. 名诗人
    C. 一种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而王维则侧重于宁静的外在环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