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寿安南馆》

时间: 2025-04-28 11:24:24

明蒙竹间亭,天暖幽桂碧。

云生四面山,水接当阶石。

湿树浴鸟痕,破苔卧鹿迹。

不缘尘驾触,堪作商皓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寿安南馆
作者:王建 〔唐代〕

明蒙竹间亭,
天暖幽桂碧。
云生四面山,
水接当阶石。
湿树浴鸟痕,
破苔卧鹿迹。
不缘尘驾触,
堪作商皓宅。

白话文翻译:

在明媚的晨光下,竹子间有座亭子,
温暖的阳光洒在幽静的桂树上,显得碧绿生辉。
云彩环绕着四面青山,
水流与阶石相连。
湿润的树上留下了鸟儿沐浴的痕迹,
破碎的苔藓上隐约可见鹿的足迹。
这里不因尘世的车马所扰,
真可称得上是商皓的理想居所。

注释:

  • 明蒙: 明亮的光线,形容天气晴朗。
  • 幽桂: 幽静的桂树,桂树象征着高洁和清香。
  • 云生: 云彩升起,描绘出景象的宁静。
  • 水接: 水流与石阶相连,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湿树: 湿润的树木,说明环境的生机。
  • 浴鸟痕: 鸟儿在树上沐浴留下的痕迹,显现出自然的活力。
  • 破苔: 破碎的苔藓,暗示着生活的痕迹。
  • 商皓: 商皓,传说中的明君,象征理想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字子建,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中晚唐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题寿安南馆》创作于王建身处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作者在此居住,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因而写下此诗。诗中表达了对理想居所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题寿安南馆》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展现了王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描绘。诗的开头以“明蒙竹间亭”描写了一个清晨的场景,阳光透过竹子洒在亭子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接着,作者通过“云生四面山”和“水接当阶石”进一步展现了周围自然环境的壮丽和和谐。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通过“湿树浴鸟痕”和“破苔卧鹿迹”表现了这里生机勃勃的生态,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最后两句“不缘尘驾触,堪作商皓宅”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理想居所的追求,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蒙竹间亭: 描绘出晨光照耀下的亭子,营造出明亮的氛围。
  • 天暖幽桂碧: 表现出温暖的阳光和桂树的青翠,传达自然的生机。
  • 云生四面山: 云彩环绕着四周的山,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水接当阶石: 水流与石阶相接,描绘出自然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 湿树浴鸟痕: 湿树上有鸟儿的痕迹,象征生命的活力。
  • 破苔卧鹿迹: 破碎的苔藓上留有鹿的足迹,暗示了自然的生动与和谐。
  • 不缘尘驾触: 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营造出一片宁静。
  • 堪作商皓宅: 理想的居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生四面山”,将云比作生命的象征,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拟人: “湿树浴鸟痕”,赋予树木生命,增强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理想居所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亭: 象征宁静与雅致。
  • 桂树: 象征高洁和美好。
  • 云与山: 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变化。
  • 水与石: 象征和谐美与自然的结合。
  • 湿树与鸟痕: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生机。
  • 鹿迹: 象征宁静的自然与和谐的生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题寿安南馆》的作者是谁?

    • A. 王维
    • B. 王建
    • C. 李白
    • D. 杜甫
  2. 诗中“云生四面山”表现了什么意象?

    • A. 平静
    • B. 热闹
    • C. 壮丽
    • D. 寂寞
  3. “不缘尘驾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城市的留恋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生活的失望
    • D.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杂诗》与王建的《题寿安南馆》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建则注重于现实时刻的宁静与美好。王维的诗句常常带有一种深沉的思考,而王建则显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唐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