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人斜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11:54

山色依依水自流,内人斜畔最堪愁。

荒榛蔓草萦寒骨,更有何人吊杜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色依依水自流,内人斜畔最堪愁。荒榛蔓草萦寒骨,更有何人吊杜秋。

白话文翻译

山色依旧,水流不息,内人斜畔的景象最令人忧愁。荒芜的草木缠绕着冰冷的骨骸,还有谁会来凭吊杜秋呢?

注释

  • 内人斜:指古代宫人墓地。斜,墓地。
  • 荒榛蔓草:形容荒凉的景象,榛和蔓草都是杂草。
  • 萦寒骨:指骨骸被荒草缠绕,形容墓地的凄凉。
  • 杜秋: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此处泛指古代才女或宫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南宋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宫人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宫廷内外多有变故。诗人通过对宫人墓地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思,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宫人墓地的凄凉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深沉的哀愁和对历史的感慨。首句“山色依依水自流”,以山水的恒常不变来反衬人事的变迁,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次句“内人斜畔最堪愁”,直接点出了宫人墓地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同情。后两句“荒榛蔓草萦寒骨,更有何人吊杜秋”,通过对荒凉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哀愁情绪,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色依依水自流:山色依旧,水流不息,自然界的恒常不变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
  2. 内人斜畔最堪愁:宫人墓地的景象最令人忧愁,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 荒榛蔓草萦寒骨:荒凉的草木缠绕着冰冷的骨骸,形容墓地的凄凉。
  4. 更有何人吊杜秋:还有谁会来凭吊杜秋呢?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历史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山水的恒常不变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 拟人:“山色依依”赋予山色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宫人墓地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历史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色依依:山色的恒常不变,象征着自然的永恒。
  • 水自流:水流的恒常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荒榛蔓草:荒凉的草木,象征着墓地的凄凉。
  • 萦寒骨:骨骸被荒草缠绕,象征着逝去生命的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内人斜”指的是什么? A. 宫人墓地 B. 宫殿 C. 山坡 D. 河流

  2. 诗中的“杜秋”指的是谁? A. 唐代女诗人 B. 宋代女诗人 C. 宫人 D. 诗人自己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 王昌龄《出塞》: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与张嵲《内人斜二首》:两者都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杜牧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张嵲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张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