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若以色见我,几于貌失人。
林公少须发,澄观欠冠巾。
白话文翻译:
如果用外貌来判断我,几乎会因我的容貌而失去真性。
林公的胡须少,澄观的头上缺少帽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色:外貌,指容貌。
- 貌失人:因外貌而失去真实的人。
- 林公:指林逋,南宋诗人,以性情淡泊著称。
- 少须发:胡须和头发都少,形容年老或修道之人。
- 澄观:指澄观禅师,可能是佛教高僧。
- 欠冠巾:没有戴帽子,形容简朴的装束。
典故解析:
- 林逋、澄观二人都是宋代著名的隐士,常被后人视为修道的象征。诗中提到他们,强调修道者的清贫和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是刘克庄在宋理宗时期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此首诗通过对外貌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内在修养和品质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外貌和内在的关系,深刻地探讨了人们常常因为容貌而误判他人的现象。诗的开头“若以色见我,几于貌失人”,直接点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即重外貌轻内涵。刘克庄用“色”来代指外在的表现,表达了对这种肤浅判断的不满与反思。接着提到的“林公”和“澄观”,则是选取了两位历史上的隐士,他们以清贫和真诚著称,代表了追求内在修养的理想。通过描写他们的形象,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全诗简洁而意味深远,展现了刘克庄对外在与内在的深刻理解。诗人希望读者能够超越肤浅的外表,关注内在的真实自我,从而引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若以色见我”:如果仅仅以外貌来判断我。
- “几于貌失人”:那么几乎会因为我的容貌而失去对我的真实了解。
- “林公少须发”:提到林逋,描绘他年长、修道的形象。
- “澄观欠冠巾”:描述澄观禅师的简朴,没有外在装饰。
修辞手法:
- 对比:外貌与内在的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
- 象征:林公与澄观象征了隐士的清贫与真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要仅仅以外貌来评判他人,反映了对真性情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色:象征外表,易变且表面。
- 林公与澄观:象征修道者的高洁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林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林逋
- C. 杜甫
-
诗中“若以色见我”的意思是什么?
- A. 以外貌来判断我
- B. 以性格来判断我
- C. 以财富来判断我
-
诗中提到的“澄观”是指哪类人物?
- A. 文人
- B. 隐士
- C. 商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对比。两者都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但刘克庄更加强调外在的误判,而陶渊明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刘克庄的这首诗,也能感受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