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

时间: 2025-04-27 06:04:47

春工酿雪无端密,大块囊风不肯收。

休问巉岩与欹侧,我今弟靡共波流。

野鹰兀兀平沙上,折苇萧萧古渡头。

满眼荒寒底处所,令人肠断五湖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
春工酿雪无端密,大块囊风不肯收。
休问巉岩与欹侧,我今弟靡共波流。
野鹰兀兀平沙上,折苇萧萧古渡头。
满眼荒寒底处所,令人肠断五湖舟。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工艺像酿造的雪,纷纷扬扬而来,厚厚的白雪覆盖大地,风却不愿停歇。
休要问高耸的岩石和倾斜的山侧,我此刻与弟弟共漂流在波涛之中。
野鹰在平坦的沙地上盘旋,河边古老的渡口传来折断芦苇的萧瑟声。
满眼所见都是荒凉的寒冷之地,让人心肠寸断,无法归航五湖之舟。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工: 春天的工艺,指春天的景象。
  • 酿雪: 比喻春天的细雨像雪一样纷纷而下。
  • 巉岩: 高峻的岩石。
  • 欹侧: 倾斜的侧面。
  • 弟靡: 与弟弟一同。
  • 兀兀: 形容野鹰高高盘旋的样子。
  • 折苇: 折断芦苇,传达出一种萧瑟的感觉。
  • 肠断: 形容悲伤至极,心如刀割。

典故解析:
无特定典故,主要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璧,号石湖,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风光及个人情感,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士人流离之际,诗人以游子身份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家国的忧虑,表达出一种苍凉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是一首充满了春天气息与个人情感的作品。全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与游子心境的交融。开头的“春工酿雪”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细雨,犹如雪花般飘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而静谧的氛围。接着,通过对风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无奈,表达了游子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我今弟靡共波流”的句子则引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诗人以“弟靡”作为代称,体现了对亲人的眷恋。此时的他正与弟弟一同漂流在波涛中,透露出一种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接下来的描写中,野鹰在平沙上盘旋,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游子的孤独与流浪。而“折苇萧萧古渡头”则带有一种凄凉之感,传达出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

最后一句“令人肠断五湖舟”,将游子的悲伤情感推向高潮,表明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归家的渴望。整首诗在抒情与描绘中,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工酿雪无端密: 描述春天的细雨像雪一样纷纷而下,营造出一种温柔的环境。
  2. 大块囊风不肯收: 表示大风依旧肆虐,无法停息。
  3. 休问巉岩与欹侧: 诗人不想再询问那些高耸的岩石与倾斜的山坡,暗示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无奈与不屑。
  4. 我今弟靡共波流: 诗人与弟弟一起漂流,体现出亲情的温暖。
  5. 野鹰兀兀平沙上: 描绘了孤独的野鹰在沙地上飞翔的场景,象征着游子内心的孤独。
  6. 折苇萧萧古渡头: 描述古老渡口的凄凉,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7. 满眼荒寒底处所: 眼前所见的都是荒凉与寒冷,映射出游子的内心世界。
  8. 令人肠断五湖舟: 结尾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情感达到顶峰。

修辞手法:

  • 比喻: “春工酿雪”比喻春雨的细腻。
  • 拟人: “大块囊风不肯收”赋予风以人性化特征。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受展开,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归乡的渴望,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工: 象征新生与希望。
  • 野鹰: 代表自由与孤独。
  • 芦苇: 传递出一种凋零的美感。
  • 五湖舟: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工酿雪”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雪
    B. 春天的细雨
    C. 冬天的雪

  2. “我今弟靡共波流”中的“弟靡”指的是: A. 兄弟
    B. 弟弟
    C. 朋友

  3. 本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欢愉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为直接与朴素。
  • 《月夜忆舍弟》: 强调亲情与孤独感,与本诗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