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旦思之世岂有不押之韵辄和北山十首 其八 萤》

时间: 2025-01-27 04:33:19

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

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

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
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
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

白话文翻译:

忽然聚集又散去,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着光明。
不再嫌弃蜡烛的污秽,来照亮我清澈的读书之光。
不必费心去扇子扇风,何妨用铁檠来遮挡。
蚌珠虽大如月亮,却不及你身姿轻盈。

注释:

  • 忽忽:形容萤火虫忽闪忽灭的样子。
  • 荧荧:指萤火虫的光亮。
  • 灭烛秽:蜡烛因燃烧而产生的污垢。
  • 读书清:读书时的清净、明亮。
  • 罗扇:用丝织成的扇子。
  • 屏铁檠:用铁制的屏风挡住光。
  • 蚌珠:指珍珠,因其生于蚌中而得名。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使用的意象如“蜡烛”、“萤火虫”等都传达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对比,象征着知识的启迪与人们心灵的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明,号青山,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与人生,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刘克庄的创作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常以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主题。

创作背景:

《萤》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士人多重视学问与清白之风的时代。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与自然的热爱,强调了清明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

《萤》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光辉的赞美,以及对读书生活的珍视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萤火虫的光亮,象征着知识的启发与心灵的明亮。诗的开头“忽忽聚还散”,描绘了萤火虫的神秘与瞬息万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将蜡烛与萤火虫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宁愿选择自然之光,来照亮自己求知的道路,这反映了他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

后两句“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简单、自然的向往,认为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只要有光明的陪伴,就足够了。最后一句“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以轻盈的萤火虫和重的珍珠进行对比,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知识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知识的尊重,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忽忽聚还散:萤火虫时聚时散,体现了自然的瞬息变化。
  2. 荧荧暗复明:在黑暗中闪烁着光亮,象征着知识的启迪。
  3. 去嫌灭烛秽:对蜡烛的污秽不再嫌弃,表达了对自然光明的认可。
  4. 来照读书清:用萤火虫的光来照亮读书的清净,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5. 不必烦罗扇:不需要用扇子来扇风,表现出生活的简单。
  6. 何妨屏铁檠:问自己何妨用铁做的屏风,表现出一种随意的态度。
  7. 蚌珠大如月:珍珠的大小与月亮相似,传达出物质的对比。
  8. 不及尔身轻:萤火虫的轻盈更胜过珍珠的华美,强调了自然的轻柔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萤火虫与蜡烛对比,强调自然光的纯粹。
  • 拟人:萤火虫的“聚散”赋予其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光的美好与读书的清净,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心灵的明亮与轻盈,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萤火虫:象征知识与灵感的启发。
  • 蜡烛:代表传统的光明,但又有污秽之感。
  • 珍珠:象征物质财富,但不及自然之美。
  • 光明:象征知识、智慧与心灵的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萤》中提到的光源是: A. 蜡烛
    B. 萤火虫
    C. 明月

  2. 诗中比较了哪两种物品的轻重? A. 罗扇与铁檠
    B. 珍珠与萤火虫
    C. 书与墨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萤》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光辉与人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展现了诗人对光明与清新的渴望。

以上为对《萤》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