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古能全已不才,岂论骐骥与驽骀。放归自食情虽适,络首犹存亦可哀。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自我完善的人并不多,何况是那些出色的骏马和劣马。虽然放归自己谋生的情形虽然合适,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些伤感的情绪存在。
注释:
- 全:指自我完善或自我成就。
- 骐骥:指优秀的马,常用来比喻人才。
- 驽骀:指劣马,意指平庸或才能不佳的人。
- 放归:指回归自然,独立生活。
- 络首:指带着锁链,形容被束缚的状态。
- 可哀:可以感到悲哀。
典故解析:
“骐骥与驽骀”是用来比喻人才的高低,来源于古代对马的评价。骐骥是指优秀的马,而驽骀则是指普通或劣质的马,诗中用以反映人才能力的差异和生存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以诗词和散文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中,反映了他对自身才能和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才稀缺及生存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经局感言》展现了他对自身及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自古能全已不才”,言外之意是,能够完全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并不多,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局限的自省和无奈。接着用“岂论骐骥与驽骀”来比喻人才的高低与生存状态,显示出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深刻洞察。放归自食的选择虽显得合适,但其中仍隐含着对过去荣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安,尤其是“络首犹存亦可哀”一句,体现了王安石对自身被束缚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悲凉的情绪。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意象深远,表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矛盾心理:他既渴望自我实现,又感受到社会的无奈与困境。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尤为珍贵,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的深刻反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古能全已不才”:古往今来,能够完全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少之又少,暗示诗人自谦。
- “岂论骐骥与驽骀”:不论是优秀的骏马还是劣马,这里强调人的能力差异。
- “放归自食情虽适”:选择了独立生活,虽然看似合适。
- “络首犹存亦可哀”:即便如此,心中仍有不快与悲哀,隐含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骐骥与驽骀”比喻不同的人才。
- 对仗:诗中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对人才稀缺的感慨,以及对生活选择的无奈,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骐骥:象征优秀人才,代表理想与追求。
- 驽骀:象征平庸与无奈,代表现实与困境。
- 放归:象征选择独立生活与自我谋生的勇气。
- 络首:象征被束缚的状态,暗含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状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古能全已不才”意思是?
- A. 许多人才能卓越
- B. 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少
- C. 只有骏马才有价值
-
“骐骥与驽骀”指的是?
- A. 不同种类的马
- B. 人才的高低
- C. 生活的选择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态度积极
- B. 充满悲凉与无奈
- C. 感到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 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苏轼在题材上都关注自我价值与社会现实,王安石的诗多反映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而苏轼则更侧重于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两者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前者沉重而深刻,后者轻松而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概论》
- 《中国古典文学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