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
——王安石
两朝身与国安危,典策哀荣此一时。
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
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
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韩公的哀悼与敬仰。诗中提到,韩公在两朝之际,国事的安危与他息息相关,这一时的典章制度都令人感伤。他曾听闻达官显贵的恐惧,而如今目睹了哲人的衰退。韩公英俊的风姿与气宇宛如画卷般美丽,而他的丰功伟业在历史的鼎盛中依旧闪光。然而,如今在幕府工作的年轻人已是白发苍苍,满心悲伤却无路可去送别他的灵柩。
注释
- 两朝:指的是两个朝代,暗指韩公在两种政权下的经历。
- 国安危:国家的安危。
- 典策: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 木稼:形容田地里的作物,也可理解为“农田”。
- 达官:指高官显贵。
- 哲人:有智慧的人。
- 英姿爽气:形容韩公的英俊风采和清爽气质。
- 鼎彝: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器具。
- 幕府:指的是官府。
- 灵輀:灵柩,逝者的棺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推行新法而闻名,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主要是为韩琦(即韩公)所作的挽歌,表达了对其的敬意与哀悼。韩琦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安石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写作此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诗歌鉴赏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挽诗,王安石通过对韩公生平的回顾,反映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开篇便以“两朝身与国安危”引入,表明韩公在历史变迁中对国家的影响力,显得极为重要。接着“典策哀荣此一时”,更是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突显了韩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中以“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展现了政治风云的变幻,达官显贵的恐惧与哲人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批判。接下来“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王安石以生动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韩公的英俊与成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幅完美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一句中,诗人用“白发”象征时间的无情,表现了对韩公的无尽惋惜,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悲伤。整首诗情感深厚,字句之间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对逝去英雄的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朝身与国安危”:韩公在两个朝代之中,身处国家的安危之中。
- “典策哀荣此一时”:此时他所制定的政策令人感伤。
- “木稼尝闻达官怕”:农田的作物也曾听闻高官的恐惧。
- “山颓果见哲人萎”:在山上见证了智者的衰退。
- “英姿爽气归图画”:韩公的英俊气质如同美丽的画卷。
- “茂德元勋在鼎彝”:他的丰功伟业在历史上依旧闪光。
- “幕府少年今白发”:年轻人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 “伤心无路送灵輀”:伤心却无路送别他的灵柩。
修辞手法:
- 比喻:“英姿爽气归图画”,将韩公的风采比作美丽的画卷,形象生动。
- 对仗:“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化了对韩公生平成就的赞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韩公的哀悼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表现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安危:象征国家的命运。
- 典策:象征政治和法律。
- 英姿爽气:象征英雄气质与风范。
- 白发:象征时光流逝和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木稼”是指什么?
- A) 农田
- B) 林木
- C) 田野
-
“英姿爽气归图画”中的“图画”指代了什么?
- A) 韩公的成就
- B) 韩公的外貌
- C) 韩公的家乡
-
“幕府少年今白发”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A) 农田
- B) 韩公的外貌
- A) 对时间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挽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个人的怀念,而杜甫则更关注于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倾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同时拓宽对宋代诗词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