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江向晚采莲稀,独倚兰膛久未归。目断可堪人不至,斜风细雨湿罗衣。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清澈的江水边采莲的人已经稀少,我独自倚靠在兰亭的栏杆上,已久未归家。目光所及,令人堪忧的是,心爱之人却始终未到。细雨斜风中,我的罗衣被打湿了。
注释:
- 清江:清澈的江水。
- 向晚:指傍晚时分。
- 采莲:指采摘莲花,莲花常象征清雅和美好。
- 兰膛:兰亭的栏杆。兰亭是古代文人雅集的地方,象征着清幽高雅的环境。
- 目断:目光所及,已无法再看到。
- 可堪:令人堪忧,值得关注的。
- 斜风细雨:形容天气阴雨,风细雨轻。
- 湿罗衣:形容衣服被雨水打湿。
典故解析:
- 兰亭:兰亭是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的背景地点,象征着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也代表着高洁的文人气质。
- 细雨斜风:常见于古诗中,用于描绘凄清的天气,表现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冲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学造诣。其诗作风格多为清新婉约,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傍晚,诗人置身于清江边,因思念心爱之人而感到孤独与惆怅。诗中描绘了一个典雅的环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静谧的江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清江向晚采莲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独倚兰膛久未归”,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归家的渴望。兰亭的意象不仅增添了雅致,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目断可堪人不至”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苦,目光所及的都是空寂,令人怅然。最后一句“斜风细雨湿罗衣”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心中的哀愁,细雨和斜风不仅使衣服湿透,也使得诗人的心情愈加沉重。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的优美与深邃,给人以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江向晚采莲稀:傍晚的江边,采莲的人越来越少,暗示着孤独和寂寞。
- 独倚兰膛久未归: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心中思念,表明离家已久的愁苦。
- 目断可堪人不至:目光所及无人前来,愁苦加深,表现出思念的焦虑。
- 斜风细雨湿罗衣:细雨和斜风中,衣服被打湿,象征着诗人心情的沉重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清江”和“兰膛”的对比,增添了韵律感。
- 拟人:细雨和斜风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结合,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表现了一种孤独的情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时间和流逝。
- 莲花:象征着美好、纯洁。
- 兰亭: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集与高洁。
- 细雨斜风:象征着凄凉、孤独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江向晚”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早晨
- B. 中午
- C. 傍晚
- D. 深夜
-
诗中提到的“兰膛”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座亭子
- C. 一个地方
- D. 一种衣服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快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司马光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描绘。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资治通鉴》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