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王越卿司法置酒要客始约登武安之塔为游》

时间: 2025-01-22 17:47:17

登高有约乃相违,故遣村船逆上溪。

寺与松篁元不隔,路经蓬萑却成迷。

数君放逸仍怀古,老我悲凉况哭妻。

郑重莫逃鸡黍社,又随新月共扶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王越卿司法置酒要客始约登武安之塔为游 赵蕃 〔宋代〕

登高有约乃相违,故遣村船逆上溪。 寺与松篁元不隔,路经蓬萑却成迷。 数君放逸仍怀古,老我悲凉况哭妻。 郑重莫逃鸡黍社,又随新月共扶藜。

白话文翻译:

我们约定登高却未能如愿,于是派村船逆流而上。 寺庙与松竹本不隔绝,但路经荒草却迷失了方向。 几位朋友放纵不羁仍怀念古风,而我年老悲凉,又遭遇丧妻之痛。 郑重地不要逃避鸡黍之约,又随着新月一起扶持着藜杖。

注释:

  • 登高有约乃相违:指原本约定登高望远,但因某种原因未能实现。
  • 故遣村船逆上溪:因此派遣村中的船只逆流而上。
  • 寺与松篁元不隔:寺庙与松树竹林原本并不隔绝。
  • 路经蓬萑却成迷:路经茂密的草丛却迷失了方向。
  • 数君放逸仍怀古:几位朋友放纵不羁,仍怀念古代的风尚。
  • 老我悲凉况哭妻:我年老悲凉,又遭遇丧妻之痛。
  • 郑重莫逃鸡黍社:郑重地不要逃避鸡黍之约(指朋友间的聚会)。
  • 又随新月共扶藜:又随着新月一起扶持着藜杖(指继续前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重阳节(九日)与朋友聚会时所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重阳节与朋友聚会时所作,原本约定登高望远,但因故未能实现。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朋友聚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诗中“登高有约乃相违”一句,既表达了未能如愿的遗憾,又引出了后续的情节。“寺与松篁元不隔,路经蓬萑却成迷”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迷失方向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数君放逸仍怀古,老我悲凉况哭妻”则展现了作者与朋友们不同的情感状态,一方面是朋友们的放纵与怀古,另一方面是作者自己的悲凉与丧妻之痛。最后两句“郑重莫逃鸡黍社,又随新月共扶藜”则强调了友情的珍贵,以及在困境中仍要继续前行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高有约乃相违”:表达了未能如愿的遗憾。
  • “故遣村船逆上溪”:因此派遣村中的船只逆流而上。
  • “寺与松篁元不隔”:寺庙与松树竹林原本并不隔绝。
  • “路经蓬萑却成迷”:路经茂密的草丛却迷失了方向。
  • “数君放逸仍怀古”:几位朋友放纵不羁,仍怀念古代的风尚。
  • “老我悲凉况哭妻”:我年老悲凉,又遭遇丧妻之痛。
  • “郑重莫逃鸡黍社”:郑重地不要逃避鸡黍之约(指朋友间的聚会)。
  • “又随新月共扶藜”:又随着新月一起扶持着藜杖(指继续前行)。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寺与松篁元不隔”与“路经蓬萑却成迷”的对比,突出了迷失方向的无奈。
  • 拟人:“又随新月共扶藜”中的“共扶藜”赋予了新月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与哀思。通过描绘与朋友聚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意象分析:

  • 登高:象征着远望与希望。
  • 村船:象征着逆境中的前行。
  • 寺庙与松篁:象征着自然与宁静。
  • 蓬萑:象征着迷失与困境。
  • 新月: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登高有约乃相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愤怒 D. 平静

  2. “寺与松篁元不隔”中的“松篁”指的是什么? A. 松树和竹林 B. 松树和草丛 C. 竹林和草丛 D. 松树和花丛

  3. “老我悲凉况哭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悲凉 D. 愤怒

答案:

  1. B. 遗憾
  2. A. 松树和竹林
  3. C. 悲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重阳节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登高》: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赵蕃此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涉及重阳节的主题,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友情与哀思,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