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

时间: 2025-01-26 23:44:11

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

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

意思解释

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

作者:王安石 〔宋代〕


原文展示:

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
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官职责任的无奈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身为官员,承担着职责,然而在处理事务时又常常遭遇猜忌和嫌疑。这样的野性与自由,怎能忍受这些束缚?不如返回庐山,享受自然的宁静与自由。


注释:

  • 官身:指身为官员。
  • 吏责:指作为官员的职责。
  • 触事:处理事情。
  • 嫌猜:指对他人的怀疑与猜忌。
  • 野性:指自然的、本真的性情。
  • 庐山:指庐山,位于江西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象征自由与隐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新法”的倡导者,致力于改革政治与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的诗歌风格雄浑,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在官场上的一段时间,彼时他感受到官职的重压与责任,同时又渴望逃离这种束缚,回归自然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在太一宫道院的墙壁上留下了这番感慨。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表达了官场生活的压抑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官身有吏责”,直接说明了作为官员的责任和压力,接着“触事遇嫌猜”则揭示了在处理公务时常常遭遇的误解与怀疑,这种心理负担让人感到窒息。王安石在这里不仅是在表述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与艰辛。

而后面的“野性岂堪此”,则是一种质疑与无奈,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渴望,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本性是难以适应的,最终他选择“庐山归去来”,这是一种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他通过对庐山的描绘,传达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压抑转向向往,体现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与对人生的思考。他以简练的笔触,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层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身有吏责:作为官员,肩负着公务的重任。
  2. 触事遇嫌猜:在处理事务时,常常遭到他人的怀疑与指责。
  3. 野性岂堪此:人的自然本性怎能忍受这样的压迫与束缚?
  4. 庐山归去来:不如回到庐山,享受自然的自由与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如“官身”与“吏责”,“触事”与“嫌猜”。
  • 比喻:庐山象征着自由与理想的生活,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渴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官场生活的压迫与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个人情感的冲突,强调了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官职:象征着责任与束缚。
  • 嫌猜:代表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与不信任。
  • 庐山:象征着理想的人生与自然的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础,反映了诗人在官场的困惑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官职的热爱
    B. 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C. 对权力的追求

  2. 诗中提到的“庐山”象征什么?
    A. 官场的繁华
    B. 自然的宁静与自由
    C. 个人的责任

  3. 诗句“触事遇嫌猜”表现了什么?
    A. 与人友好相处
    B. 在处理事务时遭受误解
    C. 对他人的信任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诗在对自然的向往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安石更多地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艺术表达上虽有不同,但共同展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