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纳红销翠春风里。精神一撮金莲底。不是睡杨妃。绿珠娇小儿。一般娇绝处。半带疏疏雨。不解吐繁香。却教人断肠。
白话文翻译:
在春风中,红花渐渐凋谢,绿叶也逐渐消退。在金莲的底部,精神凝聚成一小撮。她不是沉睡的杨贵妃,而是娇小可爱的绿珠。她的娇媚之处,一半带着细细的雨丝。她不懂得散发浓郁的香气,却让人感到心碎。
注释:
- 纳红销翠:指红花凋谢,绿叶消退。
- 精神一撮金莲底:形容精神凝聚在金莲的底部,比喻精神集中。
- 睡杨妃:指杨贵妃,这里用来比喻沉睡的美人。
- 绿珠:古代美女名,这里用来形容娇小可爱的女子。
- 娇绝处:指极其娇媚的地方。
- 半带疏疏雨:形容娇媚之中带着一丝凄凉。
- 不解吐繁香:不懂得散发浓郁的香气。
- 却教人断肠:却让人感到心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好古,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文学才华。这首《菩萨蛮》可能是他在某个春天,观察自然景色变化时所感而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娇媚女子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诗人观察到花朵凋谢、绿叶消退的自然景象,联想到娇媚的女子,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消逝,以及对娇媚女子的赞美和哀愁。诗中“纳红销翠春风里”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又隐喻了美好事物的短暂。“精神一撮金莲底”则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精神的凝聚。后文通过对“绿珠”的描绘,展现了女子的娇媚,而“半带疏疏雨”则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氛围。最后两句“不解吐繁香。却教人断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以及对女子娇媚之美的赞美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纳红销翠春风里:描绘春天红花凋谢,绿叶消退的景象。
- 精神一撮金莲底:比喻精神集中,如金莲底部的一小撮。
- 不是睡杨妃:指出女子不是沉睡的杨贵妃,而是另一种美。
- 绿珠娇小儿:形容女子娇小可爱,如古代美女绿珠。
- 一般娇绝处:指出女子的娇媚之处与众不同。
- 半带疏疏雨:形容娇媚之中带着一丝凄凉。
- 不解吐繁香:不懂得散发浓郁的香气。
- 却教人断肠:却让人感到心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精神一撮金莲底”,将精神比作金莲底部的一小撮。
- 拟人:如“半带疏疏雨”,将雨丝拟人化,增添凄凉氛围。
- 对仗:如“纳红销翠”与“精神一撮”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娇媚女子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红花、绿叶:象征春天的美好,也隐喻美好事物的短暂。
- 金莲:象征精神集中,也可能是对女子的隐喻。
- 绿珠:象征娇小可爱的女子。
- 疏疏雨:象征凄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纳红销翠”指的是什么? A. 红花凋谢,绿叶消退 B. 红花盛开,绿叶茂盛 C. 红花绿叶同时存在 D. 红花绿叶都不存在
-
“精神一撮金莲底”中的“金莲”比喻什么? A. 精神 B. 女子 C. 花朵 D. 春天
-
诗中提到的“绿珠”是指什么? A. 一种宝石 B. 古代美女 C. 春天的景色 D. 诗人的名字
-
“半带疏疏雨”中的“疏疏雨”象征什么? A. 凄凉的氛围 B. 春天的雨水 C. 浓郁的香气 D. 精神集中
答案:1. A 2. A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李好古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但李好古的诗中还加入了对娇媚女子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好古的《菩萨蛮》,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与李好古的诗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