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是雨还堪拾》
时间: 2025-01-10 22:4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是雨还堪拾
作者: 葛长庚 〔宋代〕
是雨还堪拾。道非花又从帘外,受风吹入。扑落梅梢穿度竹,恐是鲛人诉泣。积至暮萤光熠熠。色映万山迷远近,满空浮似片应如粒。忘炼得,我双睫。吟肩耸处飞来急。故撩人粘衣噀袖,嫩香堪浥。细听疑无伊复有,贪看一行一立。见僧舍茶烟飘湿。天女不知维摩事,漫三千世界缤纷集。是翦水谁能及。
白话文翻译
这场雨是否还值得去捡拾?不是花瓣,却从帘外飘入,受风轻拂。扑落在梅树的梢头,穿过竹林,恐怕是鲛人正在哭诉。雨水积至傍晚,萤火虫开始闪烁,光辉映照万山,迷离了远近。满天漂浮的景象,仿如细小的粒子。忘却了修炼,我的双眼睫毛在颤动。吟唱间,肩膀微耸,飞来急促的雨滴。故意撩拨人心的雨水,粘湿了衣服,浸润了袖子,嫩香扑鼻。仔细听去,似乎没有那个伊人,却又隐约有。贪恋地看着一行人停立。看到僧舍的茶烟飘湿,天女不知维摩的事,漫天的纷扰汇集。这样的水,谁能比得上呢?
注释
- 鲛人:传说中的海中人,能织出美丽的鲛绡,常与泪水相联系。
- 维摩:指维摩诘,佛教高僧,象征深奥的智慧。
- 熠熠:形容光辉闪耀的样子。
- 翦水:比喻细水流淌,形容雨水细腻柔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长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词作著称,其作品往往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某个雨夜,诗人或因情感所致,借雨抒怀,表达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贺新郎·是雨还堪拾》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作者通过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的“是雨还堪拾”即引发读者对于雨的思索,它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寄托。随后,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雨水从帘外飘入,像是与世无争的花瓣,给人以轻柔的感触。
接下来的描写中,梅树、竹林、萤火虫等意象相继出现,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雨中世界。特别是“扑落梅梢穿度竹,恐是鲛人诉泣”,将自然与传说结合,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与情感深度。萤火虫的闪烁与色彩的映衬,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仿佛在描绘一个人内心的迷茫与期待。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自然的景象中,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后的“是翦水谁能及”,则将整个词作推向高潮,强调了自然的独特与诗人内心深处那种不可企及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是雨还堪拾:疑问句,暗示雨水是否值得珍惜与回忆。
- 道非花又从帘外,受风吹入:描绘雨水如花瓣般轻盈,透过帘子飘入室内。
- 扑落梅梢穿度竹,恐是鲛人诉泣:雨落梅树,穿过竹林,仿佛是传说中的鲛人在哭泣。
- 积至暮萤光熠熠:雨水积累到黄昏,萤火虫开始闪烁,光芒四射。
- 色映万山迷远近:光影映照在山上,模糊了远近的界限。
- 满空浮似片应如粒:天空中浮动的雨水,像是细小的粒子。
- 忘炼得,我双睫:诗人似乎忘却了修炼,双眼微颤,反映内心的波动。
- 吟肩耸处飞来急:吟唱时肩膀微微耸动,突然飞落的雨滴。
- 故撩人粘衣噀袖,嫩香堪浥:雨水撩拨情感,湿润了衣衫,带来淡淡的香气。
- 细听疑无伊复有:细听雨声,似乎没有伊人的身影,却又隐约可见。
- 见僧舍茶烟飘湿:远处僧舍的茶烟被雨水打湿,形成朦胧的景象。
- 天女不知维摩事:天女不知世事缤纷,暗喻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漫三千世界缤纷集:雨水洒落,形成三千世界的纷扰与美丽。
- 是翦水谁能及:结尾强调雨水的独特与难以比拟。
修辞手法:
- 比喻:“雨水如花瓣”形象生动,赋予雨水情感。
- 拟人:鲛人哭泣,赋予自然以灵性。
- 对仗:如“色映万山迷远近”,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雨水展开,既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生活细腻观察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水:象征情感的流动与变化。
- 梅梢、竹林:天然的意象,代表生命的坚韧与柔美。
- 萤火虫:生命的闪烁与希望。
- 鲛人:与泪水和情感相连,暗示内心的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鲛人”是指什么?
- A. 仙女
- B. 海中人
- C. 高僧
- D. 诗人
-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细听疑无伊复有”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
- 答案:伊人(或:爱人)
-
判断题:诗中“暮萤光熠熠”指的是夜晚的萤火虫。对或错?
- 答案: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雨霖铃·寒蝉凄切》与《贺新郎·是雨还堪拾》均以雨为主题,前者侧重于哀怨情感,后者则通过雨描绘自然之美与复杂情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大辞典》
- 《词源:古代汉语词典》
以上为《贺新郎·是雨还堪拾》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