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冬景方促,下岭路微平。
地瘦竹无叶,风乾茅有声。
客游空自叹,归计与谁评?
尚喜长亭下,云穿夕照明。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冬季,景色显得格外短促,山路下坡时略显平坦。
土地干瘪,竹子没有叶子,风吹过时,干枯的茅草发出声音。
旅人只好空自叹息,归家的计划又能与谁人讨论呢?
不过,我仍然喜欢在长亭之下,透过云朵看到夕阳的光辉。
注释:
- 穷冬:指冬天的尽头,天气仍然寒冷。
- 景方促:景色显得短暂,暗指冬天日短。
- 下岭:指山路下坡。
- 地瘦:土地干瘪,缺乏生机。
- 竹无叶:竹子没有了叶子,表现出凋零的景象。
- 风乾茅有声:风吹过干枯的茅草,发出声音。
- 客游:旅人,形容身在异乡的游子。
- 空自叹:独自叹息,表现孤独和无奈。
- 归计:回家的计划或打算。
- 尚喜:仍然喜欢,虽然环境艰苦,但仍保持一丝乐观。
- 长亭:指供旅人休息的亭子。
- 云穿夕照明:云层间透出夕阳的光辉,体现出一丝希望和美好。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以及对归家的渴望。在传统的文人诗歌中,长亭往往象征着旅途中的歇息和对归途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抗金志士。他的诗风豪放,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广泛,涉及诗、文、词等多个领域。他一生致力于报国,常常在诗中流露对时局的不满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陆游身处动荡的政治环境,常常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关联。诗中表现他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对归乡的渴望,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诗歌鉴赏:
《井研道中》通过描绘冬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情与对归家的渴望。诗的开头以“穷冬景方促”引入,描绘出冬季的严寒和日短,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伴随着“下岭路微平”的描写,传达出旅途的艰辛。接下来的“地瘦竹无叶,风乾茅有声”更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生活的困窘与艰难,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客游空自叹,归计与谁评?”一句,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与对归家的渴望。最后两句“尚喜长亭下,云穿夕照明”,则转向一丝温暖的希望,长亭为旅人提供了短暂的栖息之所,夕阳的光辉仿佛在告诉诗人,尽管身处艰难,但仍有美好的事物值得珍惜。
全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体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故乡的眷恋,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穷冬景方促:描写冬季景色短暂,暗含寒冷与萧条。
- 下岭路微平:旅途中的山路下坡,略显平坦,暗示行路的艰辛。
- 地瘦竹无叶:土地干瘪,竹子凋零,象征生机的缺失。
- 风乾茅有声:干燥的茅草在风中发声,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客游空自叹:旅人感到孤独无奈,无法与人分享心情。
- 归计与谁评:归家的计划无人可谈,体现孤独感。
- 尚喜长亭下:尽管环境艰苦,仍然珍视长亭的存在。
- 云穿夕照明:透过云层的夕阳光辉,象征希望与美好。
-
修辞手法:
- 拟人:风吹茅草,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上下句之间相互呼应,如“地瘦竹无叶,风乾茅有声”。
- 意象:冬季、竹子、风、长亭等意象丰富,表现出孤独与渴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艰难旅途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意象分析:
- 冬天:象征严酷与孤寂。
- 竹子:代表生机与希望,竹无叶则暗示失去。
- 茅草:体现生活艰难的环境。
- 长亭:象征旅途中的歇息,寄托着对归家的期盼。
- 夕阳:象征温暖与希望,光辉透过云层给人带来一丝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井研道中》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陆游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长亭”象征什么?
- A. 旅途的结束
- B. 旅途中的歇息
- C. 归家的开始
-
诗中“地瘦竹无叶”反映了什么?
- A. 生机勃勃
- B. 生活的艰难
-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陆游的《井研道中》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但陆游的诗更侧重于孤独的旅途感受,而李白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抒发豪情,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