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倚高楼,太湖西畔青山近。
雁边云暝。目力随天尽。
落日平芜,点点余烽烬。
西风紧。乱沙成阵。
故恼双蓬鬓。
白话文翻译:
不要倚靠高楼,太湖的西边青山近在咫尺。
雁儿飞过,天空逐渐暗淡,视线也随之延展到天边。
落日映照着平坦的原野,星星点点的余烟如同残烽。
西风呼啸,乱沙在阵阵狂风中飞扬。
这让我愈加烦恼,双鬓已泛白。
注释:
- 倚:依靠,靠着。
- 高楼:指高耸的建筑物。
- 太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交界处。
- 雁:大雁,候鸟,象征离别。
- 云暝:云层逐渐变暗,天色昏暗。
- 目力随天尽:视线随着天空的尽头而消失。
- 落日平芜:落日映照着平坦的原野。
- 烽烬:烽火台的余烟,象征战火或警报。
- 西风紧:西风凛冽,表达寒意。
- 乱沙成阵:沙尘在风中飞舞,形成阵势。
- 双蓬鬓:形容头发如蓬草般凌乱,暗示年华已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亨贞,元代诗人,字公权,号正甫,出生于南宋末年,生活在元初。他的诗风简练清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点绛唇》创作于元代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与战乱使得诗人常常感受到人生无常与孤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寄托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索。
诗歌鉴赏:
《点绛唇·莫倚高楼》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反思。首句“莫倚高楼”点明了主题,提醒人们不要过于依赖于外在的表象。接下来的描写中,太湖的美景与青山的近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着人们应珍视身边的美好,而不是沉溺于虚幻的高楼。
随着“雁边云暝”的描绘,诗人带领读者感受到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自然变迁,仿佛在提醒人们,生命的每一刻都在流逝。接下来的“落日平芜,点点余烽烬”,则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孤独。
最后的“西风紧,乱沙成阵,故恼双蓬鬓”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西风的凛冽与飞扬的沙尘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艰辛,使得诗人对自身的烦恼与岁月的无情更加深刻。整首词在悠远的意境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体现了邵亨贞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与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倚高楼:劝诫人们不要寄希望于高楼大厦,反映了对物质的淡泊。
- 太湖西畔青山近:描绘近处自然美景,强调真实与美好。
- 雁边云暝:通过雁的飞行与云的暗淡,表达时光的流逝和孤独感。
- 目力随天尽:视线望向远方,带出一种无奈和无尽的思考。
- 落日平芜:落日的景象映衬出生活的静谧与哀伤。
- 点点余烽烬:余烟象征战乱与不安的生活。
- 西风紧:西风的强烈带来寒意,象征生活的艰辛。
- 乱沙成阵:沙尘飞舞,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动荡。
- 故恼双蓬鬓:双鬓泛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西风与飞沙,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如“雁边云暝,目力随天尽”。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高楼:象征虚幻与不切实际的追求。
- 青山:象征真实与永恒的自然美。
- 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 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落日:象征生命的终结与反思。
- 西风:象征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沙尘:象征动荡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楼”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虚幻与不切实际的追求
- C. 自然美
-
“雁边云暝”这一句中,云的暗淡象征着?
- A. 晴天
- B. 时光流逝与孤独
- C. 喜悦
-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与烦恼
- C.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邵亨贞的《点绛唇·莫倚高楼》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均涉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邵亨贞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的孤独,李清照则通过情感的细腻表达来传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失去的哀痛。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邵亨贞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点绛唇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达》